台湾至今仍未统一,是我们所有国人的痛,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台独”分子越来越猖獗,民间“武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不过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在历史上两岸曾经非常接近和平统一,至少已经走在了统一的路上,不仅两岸媒体公开讨论和平统一的条件,双方领导人之间,也已经有了秘密接触,和平谈判近在眼前,但在1988年,一个人的突然去世,打断了这个历史进程,让无数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他就是台湾省的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长子蒋经国,1988年1月因大动脉破裂,在医院抢救无效病故,时年78岁,在他的晚年,就是两岸最接近统一的时期。
01
百万人送行的葬礼
2018年,台湾媒体曾对历任领导人的民众满意度进行过调查,让人们从离任的六名前领导人中,选出最满意的一位。
尽管当时蒋经国已经去世了三十年,但他依然以超过50%的得票率,碾压第二名、占13%的李登辉,获得了历史上最让台湾民众满意的领导人这一荣誉。
由此可见,蒋经国在台湾的威望和影响力。
可想而知,在他执政时期,这种威望只会更深。
而其受爱戴之深、人脉之广,从他那场面盛大的葬礼,就可见一斑。
1988年1月22日,在蒋经国去世的第十天,他的遗体从荣民总医院,移灵到元山忠烈祠,并允许普通民众前往瞻仰、祭拜。
据统计,在开放瞻仰的六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二十万以上的民众自发到现场吊唁,络绎不绝,整个忠烈祠被挤得水泄不通,祭拜总人数超过一百二十万人。
这个数字虽然只有为蒋介石吊唁人数的一半,但在台湾也是后无来者,其中更不乏各界重量级人物。
就连北京方面在闻讯后,也以我党的名义,向国民党发去了唁电,表达无比的哀悼和真诚的慰问。
在留下的葬礼现场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伤心痛哭之人,有的甚至晕倒在地,包括部分担负警戒任务的军人,也满脸是泪。
而且录像带中还留下了不少影视巨星的身影,其中包括“大哥”成龙和“大哥大”洪金宝,都是专程从香港赶来。
还有当时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也亲自带着其内阁所有部门的一把手,集体飞到台湾,参加了蒋经国的葬礼。
一直持续到一月三十日,蒋经国先生的告别仪式才宣告结束,经过最后的整理后,灵车载着遗体,在沿途修建的百余座祭坛之间,缓缓从忠烈祠驶向了蒋介石的停灵之所——台湾大溪镇,沿途有百万民众自发为他送行,而且还有不少老人按照习俗,跪地磕头拜别。
按照蒋经国先生的遗嘱,他的遗体和父亲蒋介石一样,都暂不进行正式下葬,而是一直停柩在大溪镇的大溪陵寝(由头寮宾馆改建而来),父子相距约2公里,等未来有机会可以归葬故土——浙江奉化。
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在当时蒋经国自己看来,会在不久之后实现的愿望,却至今遥遥无期。
或许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手提拔到台湾领导人位置的亲信李登辉,会亲手毁掉台湾的认祖归宗之路。
02
两岸归一的曙光
虽然我们说,台湾在蒋经国手中,出现了走向统一的确凿信号,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个转变也是蒋经国经历了漫长的思想博弈才作出的决定。
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病逝,蒋经国终于开始独立执掌台湾大权,并于3年后,在名义上也正式成为台湾的“最高领导人”。
巧合的是,同样在1978年,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邓小平,也成为走上了中国领导人的位置,或许也正是这一点,让邓小平在第一时间,向“台湾当局”表达了真诚的善意。
北京方面不仅主动公开邀请台湾领导人以探亲的形式回大陆看看(主要是为了淡化政治意味),大力呼吁两岸开启和谈,同时还决定停止已经持续了二十年的“炮击金门”,而且也不再通过空投宣传册等手段刺激台湾方面。
叶剑英元帅还亲自出面,阐述了针对台湾地区统一后的政策,明确给予其高度自治的地位,除了基本制度可以维持不变外,就连军队都可以保留。
应该说两岸人民和国际社会包括蒋经国自己,都可以感受到我国政府为了国家统一所表现出的诚意。
不过上任之初的蒋经国对此十分谨慎,虽然他坚持只有一个中国的基本认识,但出发点依然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反攻大陆”,因此对我党发出的种种示好信号,他并没有任何回应。
直到1982年4月,蒋经国的心态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恰逢父亲去世七周年祭,蒋经国心中感触,写下了《七年的思慕和信念》来悼念蒋介石,在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到了父亲的遗愿——归葬故乡,并感慨道: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经国也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这是这段话,让中央领导人看出了蒋经国心中同样充满了对大陆故土的思念,立刻让与他关系最好的同学、民主人士廖承志先生,提笔写下一封《致蒋经国先生信》,并通过各种渠道,在海内外媒体上公开发表。
蒋经国看到了这封信并有所触动,虽然宋美龄出面拒绝了来自大陆的好意,但蒋经国的内心,开始对两岸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当时这种深埋心底的触动或许还不被外人所察觉,但邓小平同志却一直坚持将蒋经国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突破口,为此专门出面邀请李光耀作为中间人,为双方制造了一条秘密沟通的渠道。
为何在蒋经国上任后一直坚持与大陆之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这个原则的情况下,邓小平坚信他会是两岸统一的曙光?这就必须提起蒋经国在苏联期间的经历——他加入过苏联共产党!
1927年4月,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下的革命大好趋势顿时荡然无存,整个中国又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与此同时,苏联塔斯社登载了一份让人惊讶的申明:作为革命家的蒋介石已经死去,他曾是我的父亲和革命战友,但今后,他将是我的敌人。
是的,这份声明的作者,就是正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蒋经国,他在国内时就心仰革命,15岁前往广州试图加入革命军被蒋介石拒绝,要求他继续学业,而他在回到北京后,结识了李大钊同志和一大帮俄罗斯朋友,在交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十分认同。
当年年底,他就前往莫斯科,进入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立的革命大学——中山大学,就是在这里,他与邓小平成为同班同学。
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备受关注的蒋经国在学校公开演讲,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反对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那时他已经是共青团小组成员。
两年后,苏联共产党终于批准了多次提交申请的蒋经国入党,他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考虑到当时中国的斗争形势,直到中共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苏共才批准蒋经国回到中国。
正是这段长期共处的经历,让邓小平判断,蒋经国虽然是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但对共产党却并不仇视,甚至希望在他们手上,能以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形式,开启两岸统一之路。
果然,这个老同学并没有让邓小平失望,1983年,台湾媒体公开发表了一篇社论,提出了两岸统一的四个条件。
虽然其中还有“完全自治”这种不能被大陆所接受的要求,但明眼人都知道,条件再苛刻都不怕,就怕你不开这个口子。
这篇文章可谓正中我党下怀,等于释放了开启和谈的信号,自此之后,两岸统一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无非就是拉扯和谈判博弈,虽然进展缓慢,但曙光已现。
1986年,一场意外的“华航事件”更是直接打破了两岸的僵局——当时台湾华航的一位机长,在航行途中,突然驾驶飞行转向降落在广州,要求留在大陆定居。
本来按照蒋经国“不接触”原则,这起事件应该经第三方与大陆进行谈判,但大陆这次却强势拒绝,将其定性为“民间事务”,要求双方航空公司直接谈判,而蒋经国也同意了。
借着这个机会,两岸终于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封闭状态,在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促使蒋经国宣布解除台湾的“戒严令”,并陆续出台了允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访问、经商等政策,两岸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当时蒋经国已经78岁高龄,或许是预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他数次向心腹吐露想法,不愿意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要在有生之年给历史一个交代。
加强交流、派遣密使,种种迹象表明,蒋经国已经下定决心,推动两岸统一的进程,如果再给他三五年时间,恐怕台湾真的可以重回祖国怀抱。
可惜的是,蒋经国病重难治,在他还没来得及进行更为具体的部署时,就因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而他的病故,也让北京方面措手不及,本来已经进入正轨的统一工作,再次被迫暂停。
因此,我党中央怀着无比遗憾的心情向国民党发去了悼信,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是无比真挚的。
而蒋经国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却在上位后逐渐改变了当初向他承诺的“一个中国原则”,一步步暴露了自己“台独”分子的真实面貌,不仅让蒋经国的“统一大计”彻底化为乌有,就连蒋氏父子在台湾留下的各处雕像也被他下令摧毁。
这样突兀的政治态度转变和他身为蒋经国心腹的身份,让人不得不怀疑他在蒋经国身边这些年的表现是否一直在酝酿阴谋。
03
扑朔迷离的死因
正因为蒋经国死亡的时间实在太过微妙,其死后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也太过迅速,外界虽然知道他已经多年抱恙,身体情况一直在恶化,但依然对其死因有了“阴谋论”的猜测。
其实早在不到六十岁时,蒋经国就确诊患上了高血糖,虽然即使放在现在,这个病也无法治愈,但只要按时服用药物,严格饮食管理,控制好各项指标,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
但据内幕消息透露,蒋经国对这个病没有足够重视,他隔一段时间就会询问医生:得糖尿病不会死人吧。
医生当然回答不会死人,只需要按照注意事项进行控制即可。
但蒋经国只听进去了前半句话,对医生的嘱咐毫不在意。
不止在生活上蒋经国没有忌口,完全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而且工作的压力,也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到去世前两年,蒋经国已经无法行走,基本靠轮椅代步,也几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
肌肉萎缩、器官衰竭、心血管疾病等种种痛楚,一直折磨着这位领导人。
不过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依然坚持各项工作,特别是关于“统一”的大局,意义实在太过重大,他有很多规划需要推进,据说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主持了国民党的中常会议。
不过这个进程,却远远不止两岸政府和人民在关注,包括岛内的“台独”势力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十分关注。
特别是对于美国来说,尽管当时中国还不被其视为对手,但防范之心,一直都十分明显,一旦台湾回归,其在亚洲的部署将失去至少一半的意义。
因此,蒋经国的突然死亡,从医学上来看,并不算离奇,但从政治层面来分析,却不得不考虑其背后更多的因素。
而且按照蒋经国侍卫的回忆描述,在去世当天,他表现得格外烦躁,最后是因从未发生过的大吐血而去世,让人诧异。
如果按照“获利最大者是凶手”这一理论,很难排除美国及“台独”势力的嫌疑,因此,虽然官方早有定论,但民间关于蒋经国的真实死因,却一直流传着种种猜测。
纵观蒋经国的一生,从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到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再到国民党领袖、在台湾实施“戒严令”的领导人,最后又成为两岸统一的推动者,可以说经过了复杂而曲折的转变。
在他治理台湾期间,台湾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成为民众永远怀念的政绩。
而他晚年出台的亲大陆政策,也成为双方达成“九二共识”的基础,为两岸统一留下了一颗种子。
虽然现在看来,这颗种子想要和平成长已经很难,但祖国统一却是大势所趋,相信在台湾回归的那天,蒋经国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会得到最后的安息,到那时,他与父亲归葬故土的愿望,应该能得以实现。
据向导所说,在解放以前,他们永顺是出名的土匪窝,他们经常性的集合当地男人,顺水而下,前来打这个沅陵县,因为这里是比他们要富有一些的。
所以说,我们人类最为需要的,必定也就是水,风为环境气场,水为地理环境,风水也就是这样而来。
我们一行几人,顺着山路向目的地而行,一路上都是盘着山路,车行速度也并不快,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目的,我上传的一个图片,叫三元不败之地。
这个地方,是一个三面环水,处于在沅江之边,水路长远,又和酉水相通,可以说是两水交会的地方,其中一个地方和山连接,这里也就是风水上叫山龙过峡的地方,然后结地为一个四方形的地方,三面环水,过峡地方夹小,这叫束口地,力量也是很强的。
我们就在附近租用一条小渔船,带着我们围着山体转起来,当经过第一个小山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小陵园的地方,然而,我看是后面的山峰,因此,我们一直向前,来到我选定的地方,并上岸登山查看,发现这个地方也是极好的风水宝地,根据我先前预测一样,具有三元不败的地理环境,所谓的三元不败风水,就是地运长远,我们地理有地理的运势,三元九运所形成的气场,有兴有衰,阴宅以水来定,这个地方接近于四面环水,中间平整,入囚中星为七,本身就具有八运的气势,可以说是一块具有长远地运,又合格局的风水,更难有可贵的是,因为接近于四水环绕,各公房分都能得益,这风水宝地,具有下葬后房房能发的格局。
从环境上来看,对岸朝山,刚好又是双仆带库来朝,符合出大富贵之像。
不过,也有缺点,就是以后上坟不便,以水路最为方便,假如要从山上到这里,是比较麻烦和不好走的路。
在查看后,我们又就转了一圈,回到岸上,由于对前面这个小陵园有些感觉,我们又从束口的地方来到这里,偷偷进入这个小陵园。
小陵园在这座山头上,占地大约有十几二十亩地的样子,刚修好不久,不过,还没有下葬,只是修好坟地,并把地整平,到墓前,看到有墓志说明,原来,这里是一个在台湾的老将军,原是芷江人,在解放前的时候,随国民党到台湾,姓戴的一个退役将军,在其墓志中写到,他在98年开始,就在湘西故乡这一带开始找地,找到2010年,才找到这块风水宝地,之后请台湾风水师来堪查设计,再给当地政府批准,在2012年才把这个地方整好,等待自己百年之后,就下葬到此地,呵呵,也算是极费心思的了吧,按这样说法,以及陵园修好的条件来看,粗略估计,这块地方需要花费将近一百万,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不名含其它的费用。
我拿出罗盘来定一下,然后再看整体环境,这块风水来说吧,从整体上来说,只是一块小贵的地方,出文官,由于前面煞水较急,没有形成金城水,就成为煞水,财不大,左边来水也较直,不够曲,这样略为有些冲伤的感觉,只有朝案文笔秀气,所以只能出文贵,不能出财的论断。
同时,由于太接近过峡束口,横龙出脉,背后没有鬼山相托,有官也不大,这也是我没有看好的地方,不过,从山形体来说,倒是极好的环境。
蒋介石虽自己标榜革命,然在继封建帝王之衣钵上,毫不逊色。
1946年,蒋介石以抗战英雄之态还都南京后,就开始着意选择自己的墓地了。
他秘密请来了雪窦寺长老太虚,向太虚说明自己意图。
太虚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8月回到缙云山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
9月24日,蒋介石驻重庆行营副主任贺国光和夏参议,受蒋介石电示,派专车接太虚大师前往,商讨开发川康藏边区佛教文化和宗教事宜。
太虚慷慨表示:“康藏地大物博,矿产尤富,英人垂涎,已非一日,侵略计划,无为不至,如因循坐视,势必被其攫取。
汉藏团结一致,使英人无隙可乘。
如果文化沟通,岂特可望团结一致,一切纠纷自可迎刃而解,何患边防之不巩固。
” 1938年初夏,“国民参政会”成立时,戴季陶提名太虚为国民参政员,蒋介石同意,汪精卫却强烈反对,他说:“太虚是和尚,不能干预政治,不能当参政员。
”戴的提议被否决。
但太虚仍不时地为国事奔波,不当参政员,照样在参政。
且先后担任了文化运动委员会、东方文化协会、国际反侵略中国分会、中印学会、中缅文化协会等组织的理事、委员、名誉会长等。
话转回头。
当太虚听了蒋介石的意图后,便在金陵四周为其寻龙穴,寻来找去,选定了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的一处宝地。
明孝陵位于六朝故都金陵的东郊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北,梅花山因广植梅花而得名,因三国吴大帝孙权葬于此,故此山又名“孙陵岗”。
明初,朱元璋营造陵寝时,有大臣向朱建议,要把孙权墓迁走。
朱元璋没同意,说:“孙仲谋也是一条汉子,留下他吧 明孝陵建于1381年。
陵墓全为巨砖筑成,下有石雕须弥座,宛如一座大城门楼。
门前为石桥。
24尊巨大石兽,8尊石雕翁仲排列两端。
明太祖之墓为石块砌成的护墙所围,石墙高丈余。
陵墓既有皇家陵寝的威武浑壮,又与山水景色融为一体,人若至此,有入仙境之感。
尤使人感慨的,是陵寝的正南方梅花山的山尖,恰在陵寝中轴线的南极。
而梅花山上为孙权墓。
这个江东“碧眼儿”似乎为朱洪武看门了。
整个陵墓不仅选址山明水秀,而且设计得含蓄蕴藏,匠心独运,藏而不露。
本来,明孝陵的石兽应该是东西相对的,而当时为了避开梅花山,成为南北相对。
其甬道蜿蜒曲折,好似千里行舟,湾头一转,又胜景在目。
陵区依山而建,掩蔽自如,屏隔有度。
游人见之,无不赞叹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