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主注: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所有拳种都是一样的,形意八卦太极都一样,这些是拳学的规矩,使用与每个拳种。
(一)对头的要求:顶头悬(上顶)具体做法:下颚向内含收,颈项向上竖直,做到头正项起,将喉头收回,意念从喉头上百会穴,这样,顶自然呈虚凌之状。
作用:头是人体至高清虚之地,脑在其中,脑为元神之府,故头正、顶虚悬,可引导气机上升以养脑营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动之机能增强,而呈精神充实不致出现身形前俯后仰、左倾右斜之弊。
(二)对目的要求:目光尖锐,光芒直射,兼顾四射,前后左右目不转睛,目不旁视。
具体做法:目与手合,随上中下之形而运用目光,向上则眼球上翻,神光升于印堂,中则平视直前,向下则神光照于气海,是精益添髓之妙术。
作用:目为心之先锋,五脏六腑之精皆注于目,目不旁视,足征心不二用,上中下随主要之手运行,使卫气散于外而强筋壮骨以迎地。
(三)对舌的要求:舌顶上颚具体做法:练拳时应唇齿轻轻闭拢,似合非合,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中间与齿龈相交处(旧称搭桥),只稍用意念,切勿过于用力,否则舌即僵硬,日久而产生副作用。
作用:任脉起于会阴穴,沿腹中线上行,止于上唇之承浆穴,督脉起于会阴穴,沿脊椎上行至百会穴,下印堂止于人中上唇内之龈交,舌顶上颚有接通任督二脉之功,于是督脉之气化为津液随即咽下,此时舌即稍微一驰(旧称拆桥),再作下次顶舌,一张一弛循环不息。
(四)对项的要求:一般称为竖项。
已在前面(一)头部详述,此不复赘。
(五)对胸背的要求:胸背刚柔相济。
具体做法:含胸裹背,胸是项前正中凹陷下之骨与两乳之间地带,稍事内含,胸部自然放松;裹背是在含胸之时,两肩带动全背部极力向内贴住。
含胸是内开(吸气),裹背时外合(呼气),两个动作是相辅相成的,决不可分开。
作用:心肺并居于胸中,心主神明,又主一身血脉之运行,肺主一身之气,有朝百脉之功能,含胸裹背胸部放松,能加强肺活量,可使血脉流通舒畅,利于任督二脉循行。
在练功时含胸为柔,在运行时为化为防,练功时裹背,随着动作向前发劲,胸部微前突为开,劲路达于落点。
周身合一是为合、为刚、为功,这样在运用时才能达到刚柔相济的妙术。
(六)对肩的要求:松肩、沉肩、活肩、摧肩。
具体做法:松肩是肩井穴胛骨的关节着意松开;沉肩是将肩骨正直落下;活肩是松沉的动作时,随着拳式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旋转;摧肩是在练拳时使后膀由背底骨向前膀送劲。
作用:肩一松开可使力自脐下发出,经六腑“膻中穴”转于臂手,然必须和沉肩相融合摧背能使肩活而顺,力贯臂手或拳,运用自如。
形、名虽不同,实际是自然统一的。
(七)对肘的要求:肘坠具体做法:坠肘是练拳时小臂向里裹劲,肘尖自然呈下垂之式,但必须曲池穴放松,不可扒劲。
作用:统而言之,身似一张弓;分而言之,四肢各为一张弓(五弓),臂属五弓之一。
在练拳时将沉肩形成的蓄力,经曲池穴达于掌或拳,停式时有如弓弩射箭快速直前的威力。
(八)对腰的要求:松腰、活腰。
具体做法:1.俯身拱腰:身直,两脚并立,眼平视前方;两手上举高过头顶;两手十指交叉; 腰部下俯呈拱形,交叉之手由前向下缓缓按于脚前地面,掌心向下,头正眼向前平看。
如此先正中,后左侧/右侧循环练习,次数多少不限,量力而行。
2.牵缘手:身直,两脚并立,正视前方;左脚向左开立呈半马步,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曲肱由上向下、左、右、里、外作环形回绕;动作要领:含胸,髋与臀部随之转动,眼随手看,足趾抓地,次数多少不限,量力而行。
作用: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
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
腰是人体之枢纽,是人体运动之关键所在。
腰贵活,松腰能使腰部灵活转动,传导劲力。
加大运动姿势的幅度,加速运动中身法变化,协调四肢,发挥周身合一的劲力。
古人云:“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俗话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
(九)对胯的要求:松胯、裹胯、坚胯。
具体做法:练拳时,胯放松,微向上体,两胯刻意向里裹劲,脚落地时,上下肢体肋骨与髋骨相挤融合。
作用:松胯、裹胯、坚胯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统一。
松胯有利于肢体的灵活转动,裹胯能加速身体绕转及步法的敏捷,坚胯就是胯催膝、膝催足,使脚落地生根,发劲稳坚。
(十)对腹的要求:小腹内收,胸腹呈直线。
具体做法:练拳时胸微上提,小腹自然向内收回,与命门部贴着,使胸腹呈一直线。
作用:练拳收腹,可使元气经丹田下至涌泉穴,加强内在压力使气复上升,经百会降至人中,接通任督二脉,周流无障碍。
本功夫是以形导气,可防止练习者练成大腹便便之弊。
(十一)对裆的要求:裆圆。
具体做法:两膝里扣,将肛门(也称谷道)收缩上提,会阴穴部两的大腿骨根极力向左右撑开,裆即自圆。
作用:此动作与坚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裆圆才能坚胯,这是练拳术的炼精化气的第一重要关键。
(十二)对膝的要求:扣膝、坚膝。
具体做法:两胯跟着力向里裹劲,两脚尖向里扣,两脚后根向外扭劲,足趾抓地。
作用:扣膝能使下肢的内劲达于足底,同时又辅助圆裆,只有扣膝才能坚膝,以保持下肢的稳固。
(十三) 对臀的要求:臀逼。
具体做法:肛门收紧,两臀向内极力贴住。
在练拳时,臀向前催促,拳停时,臀微下垂,与脊背呈一直线。
要随着拳式的角度,身体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作用:逼臀能使膝坚步稳,加强内在的蓄力,周身气力合一,发出刚柔相济的内劲,巩固下盘根基,使上体轻虚灵活,利于变化,是拳中的重要环节。
(十四)对足的要求:足坚而稳。
具体做法:古人云,力发于足,又说真人呼吸以踵,练拳术更是以足为重要。
每当前进落式时,脚跟先着地,小腿肚向下松力,然后脚的外沿徐徐落下,小趾、四趾、中趾、二趾、大脚趾依次落平着力,抓地踏实。
涌泉穴(脚心)在脚趾抓地的同时上提。
这样,脚跟和脚趾抓地为实,脚心上提为虚,叫做实中有虚。
每逢向后退步时,大脚趾先着地,然后二至四趾与脚掌、脚跟再着地,如此达到步足稳坚。
作用:练习者唯有做好足步坚稳,才能达到上肢轻灵,足步稳如山岳,身法灵活似蛟龙之妙境。
以上对身体十四部分的要求,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各部形态的动作要领,对其动作也作了粗浅的介绍。
至于其内部细微的变化,如经穴等,以及各部动作相辅相成之密切关联,只有练习者在锻炼中细细体会,况且每个人的自身感受也不尽相同,故从略。
宋氏形意拳对身形的要求,具有密切连带关系。
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做得合度,需经过长期锻炼,细心品味山西派形意拳入门先练柔劲之法凡练形意,入门首须站桩,或为混元桩,或为三体式不拘。
唯初习三体式亦以双重为宜,盖因单重练时较为吃力,初学者习之较易憋气。
一憋气,则气血必有失松和,此非练功养生之道。
至于站桩之细则,方家所言甚多,不必我多言。
先贤云:万法出于三体式,并非一句空话。
笔者初拜师时听老师讲“站好了三体式要什么有什么”。
六七年站下来,深感其言并非夸大之词。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