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水 > 功法典籍 > 形意拳

为什么说形意拳“打人如走路”形意拳口口相传的要诀

时间:2024-11-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形意拳门的老祖宗们在拳诀中写了“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些口口相传的要诀,浓缩着老前辈们的高度智慧。

深入研究传统武术对于当下武术散打的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今天重点分析一下:“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句话的几层意思。

一、从字面解释,可以理解为实战中心理状态的要求

在实战中心里因素也相当重要。

武术家们常言:“一胆,二力,三功夫”。

这句话简单明了,很好理解,要有胆量,有力气,有功夫。

相比之下胆量的重要占到了首位。

练习得再刻苦、技术再娴熟、力量再大、功夫再深,没有胆量的支撑,等于零。

在实战中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敢于面对面格斗,绝无半点退却之心。

心理因素是决定搏斗胜负的关键。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首卷·总叙》:“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拿法,兵岂易言哉’!”意思是,动武时忘了武器的用法,比喻临阵慌乱。

在长枪实战中,也有一句话,叫作“见肉分枪,闪赚颠提”。

前半句最是紧要。

什么叫见肉分枪?

说的是,对方的枪尖几乎要扎到你了,这时候才做应对,或者拦,或者拿,而后贴杆而进,克敌制胜。

因为只有让敌进来后,对方是很难再变招的。

倘若对方枪尖离你太远,你就招架,那么对方有充足的时间来变化,就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了。

这种引进落空的打法,更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智慧,对时间、时机的拿捏要十分精确,才能防身杀敌,有一点疏忽都有致命的危险。

在徒手较技中也是一样。

有拳谚说:“接根不接梢,接梢必有拿”。

在实战中如没有胆气,慌里慌张,很容易发挥失常,乱了方寸而随着对方的节奏变化,会导致一败涂地。

如上所言,无论是器械,还是拳法的实战,都有气定神闲,沉着冷静,这就是胆量。

有了这个胆量,就具备了制胜的法宝。

所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多次说艺高胆大,更强调胆大更艺高。

练武术时也讲究:练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用时眼前有人似无人。

在实战中就要有目中无人的境界和心理素质。

所以说“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二、如果说第一层境界说的是心理战,那么第二层可以理解为实战中的具体方法

所谓的“打人如走路”,是说在格斗中要动起来,步法与身法相配合,忽左忽右让敌无法寻找攻击目标。

这一点我们在现代搏击擂台上也能看到。

有所不同的是,擂台上的幅度要比真正实战小。

因为规则限制了动作的大小,现代擂台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在公平公正下进行,运动员的安全有保障。

而中国传统武术来源于生死搏斗,在单打独斗较技中有可能是器械格斗,所以左右的移动与前后的走动尤为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生死存亡。

还有一点,现代搏击擂台严格来说是一种以搏击为核心的特殊表演,是以胜负论输赢的比赛。

为取得胜利,运动员与教练要考虑每一局的体能分配。

所以,比赛中尽量节约体力,将有限体力用到攻击对手上。

走动的幅度与快慢自然就小,但也有个别体力超强个例,比如拳王阿里,在擂台上常使用起伏加大的“蝴蝶步”将对手搞得不知所踪。

“打人如走路”还有一种解释更为贴近实战。

在实战中中国武术讲究挨实即放,可以用手攻击,也可以用肘攻击、用臂攻击、用身体攻击,挨到哪里哪里出。

在攻击对手时,即将挨到对手身体,运用步法将身体重量压向对方,可以增大打击的力度。

步法尽量不要停,如同走路一样向前逼压对手,敌在连续受到冲力后会无法保持重心,更会竭尽所能维持身体平衡,故而无法攻击抗衡,此时必败无疑。

“走路”的主要作用就是破坏对方平衡,加大打击力度。

这种技法在中国武术上被广泛运用,目前的太极拳推手、八角笼ufc都能看到施用痕迹。

形意拳还有三个别名: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六合拳。

经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形意拳也被称为“行意拳”的缘故了。

三、“打人如走路”第三层意思就比较好懂了,意思说形意拳实战性非常强,无坚不摧,硬打硬进,势如破竹,势不可挡,如拔草走路般容易

形意拳在近代史的实战表现确实非同一般,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车毅斋力克日本剑道高手,韩慕侠全胜外国大力士......用“打人如走路”来形容其实战能力,不为过。

形意拳要抓住尾椎骨、脊椎骨来练

练形意拳不可操之过急,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形意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谱里有“消息全凭脚后蹬”一句,今日明白其道理了,这是把全身劲力练整的一个关键,但却非思想做作可得,是自然而然随着长功夫而出现的。

一开始要去全身的浮力,浮力去尽则全身有发空之景象,随后新劲渐生。

待化开了尾椎骨,体会到了脊柱发力之后,行拳中慢慢发现发力之脚后跟与脊椎的连带关系。

而后,脚后跟的发力通过尾椎到脊柱发于上肢,全身劲力渐渐成为一个合而不破的整体。

到这个阶段,行拳时身上再无拙力,一切姿态随着身法自然而然到达,思想成了指挥整体的司令。

想发力,发多大力,怎么发力,想就有,心与身同步。

不仅练功如此,生活中亦不用拙力,身体处于轻轻松松的状态,不着力。

形意拳不是傻练的功夫,光下傻力气、不思考醒悟会事倍功半的。

在多数人的意识里,武术就是吃苦受累才出功夫,这话只说对一半,你练对了再加上刻苦才会事半功倍。

反之,几年十几年不出的比比皆是。

形意拳初入门时可能苦些,但愈往后是愈舒畅的,内外身心皆然。

浑圆桩,舒服了才对。

你练对了,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练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好像银行存钱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利息。

前提是你练对了。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你练进去了就是欲罢不能,在里头舒服的不得了。

直到两条腿有点木了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不然,对身心没有好处,怎么会是流传千古的道家绝学呢?要破这个迷思! 打人不能当傻二,练拳更不能当傻二。

寻明师很重呀,自己有悟性更重要。

我们练内家的不光是练功夫,还要参阅儒释道三家经典,以求触类旁通,明心见性之日,就是登高望远之时。

每天练得痛苦不堪,每天强逼着自己去练的,如果几年了还这样,那真是没练对。

得是身心愈发地健康,天地越发地宽广才对。

练形意拳如何避免“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的“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

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如何避免“三害” 1、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

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

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2、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

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

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形意拳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