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平时我们说的、看的都已经很多,今天就来点不一样的,为您介绍几种太极拳的另类练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01
原地打拳
习练太极拳学会了套路,有些人离开了师父,往往会有一段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
每天自我陶醉在自己行云流水般的拳架之中。
这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也正是拳架出偏的开始,也是误入歧途的阶段。
能否及时调整好这一阶段的训练方法以及心态,对今后的太极拳修练十分重要。
原地打拳是纠偏的好方法。
方法:
1、起势前站上一会无极桩。
2、起势后,保持两脚原地不同,只是在腰胯带动上身行架。3、原本腰胯带动两脚的运动,改为意念的走动,只要意念到了即可,尽量控制脚的运动。
要点:控制脚的运动时,多加一些涵空脚底心的意念,多加一些敛胯收臀的意念。
02
闭目打拳
众所周知,眼在打拳过程中作用很大,可以体现精气神。
但闭眼也可以打出精气神,却是一般人没想到的。
闭目练拳,对周围一切浑然不理,同时却又全神贯注,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套路的演进和动作的到位上,这是一种高度凝神的状态。
闭目练拳,可以让动作轻柔缓慢到极点,在此过程中,呼吸的转换,意念的掌控,都能随心所欲。
这让打拳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闭目练拳,让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太极拳,产生一种练拳的全新体验。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都凭一种内视来实现;四正四隅,内有劲,外有势,都靠感觉去完成。
作为一种练习套路的方法,闭目演练可以让人有新的体验和收获。
但闭目容易走偏线路,有些动作例如金鸡独立、转身蹬腿等动作很难到位和完美。
03
慢拳快打
可尝试快打法,即在两三分钟内打完一套拳。
不求每个动作准确到位,只求所有动作环环相扣。
主要目的是串联动作,将套路作为整体快速浮现出来,印在脑子里。
这对初学套路是一种必要的、也是很好的习练记忆方法。
这种习练方法的必要补充是一招一式反复纠正动作,然后千百遍地磨练和重新串联。
等到套路很熟很流畅的时候,也可以慢拳快打。
这个快,跟串联动作的快不同,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快,不假思索的快,节奏旋律如音乐的快,一种随心所欲的快,它完全不受限于常规音乐速度,而是根据自己的体会、内心的节奏形成的、忽如暴风骤雨,忽然信马由缰的那种快。
体会这种超越一般速度和节奏的慢拳快打法,给人出神入化的感觉。
04
冰地太极
在冰地上打太极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站立,必须沉稳,必须立身中正;开步,不可太大,不可急促,必须轻轻出脚如猫行;碾脚转身,必须缓缓地碾,稳稳地转,不可急躁;蹬脚,必须稳稳独立,缓缓抬腿,微微转腰转胯,然后慢慢蹬出,切不可用力过度;在打拳的全过程,全身必须放松而每一个毛孔又都保持警觉,不可有分毫松懈。
总之,太极拳练习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这里都不知不觉、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不然,就有瞬间滑跌之虞。
只有把太极拳打得轻柔缓慢,动作均匀富有弹性,才可以享受在冰地上自由“舞蹈”的快感;只有谨慎小心,按太极拳练习规矩反复练习,才可能造成新的动力定型,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水准和功力。
05
水中太极
听到水中太极的名字,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水中太极能切合负重能力下降、平衡能力较差、下肢关节损伤的人群,主要疗效有: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增大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锻炼全身肌肉;增强平衡、协调能力,改善步行稳定性。
五个动作足以锻炼。
水中太极的招式是在24式太极拳里选取的,动作的挑选也是有要求的,要选动作高度较高,幅度不大以及对平衡有锻炼效果的。
练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一小时内,而水中太极对水深也有要求,至少要到肚脐处才能很好地利用水的浮力。
水中太极一般有五式:左右野马分鬃、云手、高探马、搬拦捶、十字手。
太极的特点是柔,水的特点也是柔;太极的劲道是柔中带刚,水的劲道同样是柔中带刚。
水中太极不需要力量的负荷,也不需要极限的拉伸,看似简单却使人受益无穷——动作柔和﹑速度较慢,其需讲求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在水中训练对于下腰痛、下肢骨性关节炎等,是不错的保健运动。
当然,水中太极也有一些禁忌,比如以下症状患者不适宜打水中太极:1、不稳定的临床状态,如心衰、肾衰、急性感染、发热等等;2、较大的开放性伤口或无法使用防水衣的伤口等。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