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录下今天的练习情况。
一是昨天的课程因为会议原因而未参加,自己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跟着教学视频完成了2次练习,加上中间的休息及纠错时间,累计50分钟时间。
主要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动作还不规范,特别是涉及到分脚、蹬脚、转脚这几个动作时,稳定性和规范性都不够,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两个方法:第一是先规范动作要领。
第二是再提高稳定性,通过规范和熟练的方法来提高稳定性,而不是单独的提高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注意力依然不够集中。
分散注意力的几个因素主要是:思考工作、思考孩子、思考家庭的事情以及其他方面。
解决的办法是两个:第一是继续跟着教学视频和音乐的节奏,在形成比较稳健的节奏的同时,通过音乐的方式帮助集中注意力。
第二个是嘴里和心里念拳谱以及动作规范的方法。
这个方法在练习八段锦的时候经常使用。
效果很明显,可以同样应用于太极拳的练习当中。
换个角度来说,太极拳对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的要求,比八段锦的要求更高。
再整理一下今天的学习和练习笔记如下:
老师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太极拳的两个领域。
老师指出,练习太极拳有两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技术领域,第二个领域是精神和意志领域。
在技术领域里,可以通过经年累月的练习,实现技术领域的工作的规范、动作的提高、功夫的形成。
但是,比第一个领域更重要的是第二个领域,也就是精神和意志领域。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要感兴趣,也就是要热爱。
不管技术领域练的再好,如果没有坚持下去,那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光靠热爱和兴趣,而忽略了技术领域,导致动作不规范,没有炼成真功夫,同样是如此。
不过,相对而言,精神和意志领域更重要,影响着技术领域。
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技术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相结合。
用技术领域的练习增强精神领域的热爱,用意志领域的坚持强化技术领域的突破。
举了两个例子很有说服力。
第一个是,老师自己从26岁开始因为心脏病的原因,学习和练习太极拳,到现在84岁,接近60年的时间里,老师自己从来没有间断过练习,从来没有中断过练习。
上班的时候,就算是再晚也要练习,主要以晚上练习为主。
退休以后,主要以早上练习为主。
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坚持练习,他越来越喜欢和越来越热爱。
第二例子是自己外孙女的案例,从小受到太极拳的影响,学会了传统的礼仪,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才9岁的她已经连续打卡2015天,也就是快打卡6年。
一老一小的案例,让人心生羡慕,钦佩。
二是太极拳的“三字经”。
老师指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除了过渡动作之外,在定势动作上,都要做到髋骨以下“沉”,第二节腰椎以上“拔”,手部的动作“挤”,也就是要“沉、拔、挤。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白蛇吐信的动作要领。
在其他的动作环节,沉、拔都是不变的,挤可以换成为“按、采”等太极八法中的一个动作。
其实“挤”就是一个概括,包括了太极基本八法的内容。
老师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所有的太极八法中,都有“挤”的韵味和内涵。
三是太极拳的“天地人”。
练习太极拳时,随时要注意,髋骨以下是地,腰椎以上是天,中间的手部是人,要做到“天地人”一体。
四是教了白蛇吐信的具体工作。
从高探马开始接上,先把右手收到胸腹部这里,保持身体中正,随后将左右从右手背上穿过去,同时左脚收回,脚跟着地,脚掌踏地,左手掌从手上掌上穿出,稍微朝内,下盘沉,上盘拔,手部慢慢挤。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圆活的本质。
太极大师郝少如先生对太极身形有自己的领悟,他说:“身如灯笼,腰如米袋。
”李雅轩大师则体悟:“身如气襄,身如气球。
”我理解宗师大师的这些表述是说太极习练者身上必须要有太极圆(否则容易变成太极操太极舞) 在这里,我将江西一位资深太极拳老师对身形太极圆的体悟介绍给大家:无极是圆,浑元气团;太极是圆,阴阳循环;静为圆体,动为圓转;太极拳术,本是圆拳;要求体形,处处成圆;内撑筋骨,八方伸延;由内而外,膨胀之感;撑得好象,皮球一般;肩要撑圆,臂要撑圆;膝窝撑圆,裆要撑圆;虎口要圆,腋下要圆;往复折迭,进退转换;都须表现,衔接有圆;要练着圆,也练意圆,並练神圆。
我们所见的阴阳太极图揭示了太极的本质内涵:不仅显示了太极对形态的要求,也揭示了太极对运行规律的要求。
太极图在形态上,是显圆满,没有凹凸,没有缺陷,无始无终,连绵不断,阴阳互根,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太极图揭示的运行规律:阴阳相济、阴阳互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螺旋运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气机在内,而非外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平衡运转。
太极拳以太极图为理论依据,因此要求练习者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圆裆、落胯溜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命门后撑等等。
这些身法要求只有在心松身松的状态下才能做到。
太极拳内外兼修,关键在于修炼内气,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要求“气遍周身不稍滞。
”要求“气宜鼓荡,气敛入骨。
”这种修炼需要长期过程,初学时只会身动,逐渐进入外引内动,进而内动带身动,直至无形无相之状。
当太极拳修炼到一定阶段时,练习者会感受到身体内外有圆满的气场感和气圈感。
对*含胸拨背”“气贴背”的体悟也会逐渐认知。
拳经要求“牵动往来气贴背,气敛入骨。
”值得学者重视,打拳时要如此,推手时也是如此。
初学者对于“气贴背”的体悟较浅,但正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被忽视。
在太极推手里,我们往往重视身前手的动作,要求不丢不顶,轻灵圆活,棚劲不丟。
然而,对于身后背的要求“气贴背、气敛入骨”的要领常常忽视,我体会如果气不贴背,身体前后方向就会失去平衡。
(有的老师说后面没东西)无论行拳、还是推手走劲粘劲化劲发劲都要保持气贴背,才能身形圆满,保持太极拳的基本形态。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