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一、 邹姓的来源
1 出自姒姓。
这种说法称邹氏为越王勾践之后。
2 出自子姓。
称邹氏为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
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
所以称之为山东邹氏。
3 出自曹姓,以国家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
上古时有邾娄国为狭所建,战国时鲁穆功改邾娄国为邹国。
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有邹氏,亦为山东邹氏。
4 为蚩尤之后。
据《拾遗》所载,黄帝在打败蚩尤以后迁其民至邹屠,根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
二、 邹姓的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
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
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
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
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
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
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
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
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三、 邹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
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
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
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
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
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
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四、 姓邹的历史名人
1 邹容:四川巴县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烈士,1903年著有《革命家》,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建立中华共和国。
《苏报》刊文介绍,影响盛大。
1905年死于监狱中。
有《邹容文集》。
2邹伯奇:清代科学家,字特夫,广东南海人。
精通天文、历法、算术。
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总结我国关于几何学方面的经验,写成比较完整的几何学著作《格术补》。
用数学方法表述了反光镜、透镜等的成像规律以及关于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另外还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等。
3 邹亮: 明代学者,共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
喜藏书,著有《鸣柯》等书。
4 邹元标:明江西吉水,万历进士。
刚作官的时候因得罪张居正而被贬,于是潜心研究理学。
张死后,他又出来作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居家讲学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与赵南显、顾宪成号为三君。
.后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而归。
著有《愿学家》。
5 邹守益:明学者,字谦之,号东郭。
安福人。
官至南京国子祭酒。
师从王守仁,强调“缜独”、“戒惧”。
著作有《东郭集》。
6 邹应龙:明朝陕西长安人。
嘉靖进士。
曾上书揭发严篙父子,言辞激烈,因此被罢。
嘉庆时任云南巡抚。
万历年间因得罪东厂太监冯保被罢免,后病死。
7 邹忌:邹氏家族在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宰相。
他曾劝说齐威王纳谏,导致齐国实力加强。
百家姓的起源,有的和祖先的身份有关,有的和祖先所在的地域有关,比如远古贵族昆吾,因为封在苏城为首领,就以地名为姓,这就是苏姓的由来。
更多百家姓文化,请关注华易网。
百家姓中有汤这个姓氏吗?汤姓,中华姓氏之一,系承于商汤。
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01位,在旧百家姓排名:第72位。
汤姓得姓始祖历史商汤。
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
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
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
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bazi_form {margin-bottom: 10px;} .bazi_form .title {background-image: url(//static.k366.com/static/common/payform/img/form_title3.png); background-repeat: repeat-x;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size: auto 23px; margin-top: 10px;} .bazi_form .title .m {width: 171px; background-image: url(//static.k366.com/static/common/payform/img/form_title_m3.png);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background-size: auto 23px; text-align: center; color: #f60; font-size: 18px; margin: 0 auto;} .public_form_wrap .left {width:22%;} .bazi_form .form-btn { width: 90%; margin: 10px auto 0;} .bazi_form .form-btn .ui-btn { width: 46%; display: block; padding: 8px 0; font-size: 16px; text-align: center; border: 0; border-radius: 5px; white-space: nowrap; text-overflow: ellipsis; overflow: hidden; } .bazi_form .form-btn .ui-bg { color: #fff; border: solid 1px #da7c0c; background: #f78d1d; background: -webkit-gradient(linear, left top, left bottom, from(#faa51a), to(#f47a20)); bac kground: -moz-linear-gradient(top, #faa51a, #f47a20); } .bazi_form .form-btn .left { float: left } .bazi_form .form-btn .right { float: right }
1、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
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
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
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
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棗商朝,定都于毫。
由于他能够,死后被谥为成汤。
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是为河南汤氏。
2、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
传至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祸及,于是又改子姓为汤姓。
二、汤姓的迁徙分布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
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毫(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
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衍中心。
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
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
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
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
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广西者。
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地。
三、汤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
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四、姓汤的历史名人 汤显祖:明朝戏曲家、文学家。
因触怒权贵,被劾归里。
之后居家二十余年,精心研究词曲,专事著述,写成《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汤 和:明代初年开国功臣。
因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被授封信国公。
明太祖朱元璋谋解诸将领兵权时,首先上书归返故乡。
汤贻汾:清代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笔致秀逸,兼工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撎来鲾。
汤 厘:元代理论家。
精通古代文物和书画鉴赏,著有《画鉴》1卷。
汤世澍:清代诗书画家。
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
书学米芾。
汤克宽:明朝抗倭名将。
曾屡败倭寇于温州、奉化、宁海、宝山、苏州、松江、海丰,后为广东总兵。
汤天池:铁画家(铁画是用铁铸成线条,再焊接而成的一种美术作品。
主要是借鉴国画的水墨、章法、布局,线条简明有力,苍劲古朴)。
相传,他受邻居萧云从的影响比较大,是铁画的创始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