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楼兰,这个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国家,它的名字很有诗意,却承载了太多血与火。
古人诗词中曾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楼兰是带有非常强烈的敌意的。
楼兰,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仿佛是一场幻梦。
楼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它又为何消失?今天,就为大家说说这个消失的楼兰古国之谜。
初识楼兰
1901年,来自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探险,在探险期间无意间发现了一片废墟,定睛一看,这竟然是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
不仅有高大的佛塔和佛殿,还有豪华的官邸和大量平民住宅。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地下还埋藏着大量珍贵的文物,例如汉魏时期的古钱币、魏晋木简残片等等。
斯文·赫定发觉到这里气候极端干燥,所以埋在坟墓里的尸体并没有风干,成了“木乃伊”,于是人们对这些干尸进行考古研究。
经研究表明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都是楼兰古国的文物,这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便是是楼兰古国的遗址,楼兰遗迹终于被世人给发现了,它神秘的面纱也随之被揭开。
关于楼兰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迁写道:“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
楼兰建国于公元前176年,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有居民 14000 多人,士兵将近 3000 人。
由于军事力量不够强大,为了谋求生存只好依附实力较强的月氏,算是月氏的一个属国。
在汉朝以前,人们根本就不知道楼兰的存在。
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时,才发现在距离长安大约6100里的地方,有个小国叫楼兰。
楼兰虽然人口不多,但它地处位置非常之特别,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上,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处。
由于其临近罗布泊,再加上这里有很多来来往往的商人和僧侣,楼兰不仅是西域的乐土,还是沙漠中的天堂,繁荣的商业贸易也为楼兰古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
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给它带来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还让它成为汉朝与匈奴两大势力之间的必争之地,作为小国的楼兰自然是不能和汉朝和匈奴抗衡的,所以在两股势力之间,楼兰只能充当“墙头草”,千方百计地维持着其政权的存在。
为了讨好实力强劲的汉朝,楼兰国王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向汉使提供向导和饮用水的任务。
可好景不长,不少来到楼兰的汉朝官员,居高自傲,看不起楼兰国人民,随意的欺辱楼兰人,甚至还虐待楼兰人,这件事传到楼兰国王耳朵里后,震怒不已。
至此,楼兰和汉朝的关系逐渐僵化。
也是在这个时候匈奴和楼兰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毕竟楼兰是西域的门户,只有楼兰安全,西域才能安全。
如今按照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很快匈奴的实力将有所提升,汉武帝便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诸国进行邦交。
匈奴在这个时候开始指使楼兰人劫杀西汉的使者。
汉武帝得知使者在楼兰被杀害后勃然大怒,当即派兵征讨楼兰。
可弱小的楼兰怎么是汉朝的对手呢?为了避免自己被灭国,楼兰只得选择把王子送到了汉朝去当质子,同时也给匈奴送去了一个质子,可没想到这样的决定为自己的灭国买下了伏笔。
两头押注,为灭国埋下隐患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楼兰国王在看到汉朝大军后便决定放心,毕竟自己儿子还在汉朝君王手里呢!没过一会,匈奴那里就传来了消息,要求匈奴拒绝让汉军通过,这可让楼兰国王为难的很啊!到底该怎么办呢?
屯兵玉门关的汉将任文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命任文抓捕楼兰王,将其押送至长安审问。
汉武帝问楼兰国王到底是什么态度,楼兰国王只好如实相告:“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愿徙国入居汉地。
”
听到楼兰国王无奈的话语,汉武帝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他:“匈奴那里如果有什么消息,你要第一时间告诉我。
“
匈奴和楼兰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公元前92年,楼兰国王因病去世,楼兰派人想要将在汉朝当质子的王子接回去继位,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其实此时楼兰质子已经成为了太监。
匈奴认为这是一个控制楼兰的好机会,便将自己本国的楼兰王子扶上了王位。
楼兰新王就此登上了王位,眼看匈奴和楼兰王关系那么密切,汉朝也产生了危机感,便邀请楼兰新王入朝。
楼兰王后认为这是一个计谋,楼兰新王听完王后的分析后拒绝了汉朝的“好意”。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楼兰不再保持中立,开始倒向匈奴。
楼兰新王的这一决策令楼兰人民感到担忧,他的弟弟尉屠耆为了避免祸端,归降汉朝。
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出使西域诸国,来到楼兰时,傅介子严厉斥责了楼兰新王和其王后,回到长安后,傅介子建议将楼兰王和龟兹王铲除。
傅介子再次进入楼兰,他知道楼兰新王见钱眼开,于是便故意说:“既然楼兰国王不接受汉朝黄金和锦绣的赏赐,那我就离开了。
”
楼兰新王自然舍不得到嘴的鸭子飞了,于是便设宴招待傅介子,没想到晚上傅介子直接在帐中杀害了楼兰新王。
事后,西汉扶持归降的尉屠耆为新任楼兰王,楼兰改国名为鄯善,汉朝以保护国王的名义驻军在楼兰境内,楼兰彻底成为汉朝控制西域诸国的战略支点。
不久后,楼兰灭亡,关于楼兰灭亡的原因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史学家们认为有三点原因。
楼兰灭亡的原因
首先便是兵祸。
作为一个小国,其地理战略位置又那么特殊,实力不如匈奴、汉朝强劲,只能被打压。
除了夹在大国之间,还要提防四周的其他西域各国,楼兰举步维艰。
汉朝灭亡后,楼兰也时常陷入战争的状态,在战争中楼兰不断消耗,最终走向灭亡。
其次便是瘟疫。
在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团队发现有类似于老鼠夹的器具,这显然是为了捕捉老鼠的,鼠疫在那个年代致死率极高,这场罕见的瘟疫夺走了大多数楼兰人民的生命。
而最后的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
上文曾提到楼兰的气候条件并不好,除了干燥以外,也很寒冷,楼兰是沙漠边缘的绿洲,一直以来都依赖水生存,可是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二个寒冷期。
进入寒冷期后,楼兰水量减少,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所以在发现楼兰遗址时,周围都是风沙,这也侧面印证了楼兰的环境非常恶劣。
结语
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一直是史学家们探索未果的神秘事件,不管是哪种原因被验证为真实原因,都不会影响后人对楼兰无尽的遐想,毕竟它是那么的神秘。
那么的美好,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人类的。
按照生肖纪年的说法,2020年应该是农历鼠年。
同样,按照出生年份来算,我们也都有一个“属相”。
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老鼠会排在首位呢? 生肖的“演化史”:先秦时已有相关记载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
资料图:图为鼠年元素灯组。
俞靖 摄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日书》里有关“盗者”的内容与十二生肖比较接近,如“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 到了汉代,十二生肖基本定型。
东汉时期,王充写了一部《论衡》,其中提到:“寅,木也,其禽虎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写明了十二生肖和对应的十二地支属性。
随着时间流逝,有关十二生肖的说法不断完善,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
比如,南朝时,沈炯写过一首《十二属》,诗中写道:“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蠢官悠哉。
”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有关生肖的掌故,人们总能聊上几句,但它们的由来却尚无定论。
资料图:展览上鼠年吉祥剪纸夺人眼球。
汤彦俊 摄 有一种说法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图腾文化,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上古以来,不同部落有自己崇拜的动物,例如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相传神农氏炎帝是“牛头人身”,所以炎帝的后裔就以牛为图腾。
还有人表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很差,猪、牛、羊等牲畜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虎、蛇等动物可能威胁到人的自身安全,人们也会感到恐惧……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生肖形成。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十二生肖既与真实动物有关,也有“天文学”背景,与古人对星象的联想有关系。
午马、辰龙、寅虎,就与这些星座的形象有关系。
当然,还有“十二生肖是外来的”等说法,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老鼠因何排在十二生肖首位? 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看似不起眼而且有点讨人嫌的老鼠,在其中名列榜首,这是啥原因? 资料图:卡通老鼠造型的彩灯很是醒目。
泱波 摄 中国古代学者曾经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作出解释。
天地混沌一片时,鼠类正好在时近夜半时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就是“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在那时是耕田的主力,所以丑对应牛等等。
中国民间则认为,老鼠繁殖力强,古人期待生命的繁衍、大家庭子孙兴旺,于是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清末画家任预的《十二生肖图册》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籽”与“子”音同,也代表“多子”。
以前还有一个问题很有趣:十二生肖里为何没有猫?其实答案很简单,猫原产于埃及,十二生肖已经定型以后才传入中国,所以没办法列入其中。
传说与故事中的生肖鼠 不过,老鼠在古代传说、故事或者书中也并不总是贼头贼脑的形象。
资料图:南京秦淮花灯传承艺人曹真荣展示他设计制作的“掌中鼠”迷你花灯。
泱波 摄 还有清代晚期的一本小说,名字叫《八仙全传》,其中也提到一个与老鼠有关的传说:在一次大水灾中,桥梁被冲毁,有老鼠衔枝搭桥救人,最后耗尽力气被大水吞没。
仙人被感动了,赐给老鼠一枚仙果,并收其为徒,最终帮助老鼠成仙得道。
另外,清代有一本书叫《梦园丛说》,记载粤东有一种玩具叫“钱鼠”,叫声好像数钱。
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
旧时一些地方以此声为吉祥之兆。
在寓意吉祥的年画、剪纸、花灯中,也有老鼠形象。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各自拥有丰富的传说,后来逐渐与一些民间信仰观念融合。
现代社会,它们也被视作春节的吉祥物。
(记者上官云)
小说人物的名字有时为了博眼球或其他效果而起得与众不同,本无可厚非。
但是迷到蜂拥似的照搬照抄,也是醉了。
比如“鸿轩”这个名字,有什么寓意呢,大雁和马车,风马牛不相及嘛!就如同幼稚的写作者胡乱堆砌辞藻一样,不知所云。
再看看古人的名字,冯可宾、褚遂良、刘文淇、黄觉,看似平淡无奇,细细品来,则寓意深远,不落俗套。
很多名字都能在先贤典籍中找到出处。
闲话少叙,直接上干货,下面和大家一起说说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1、古人姓名的由来 古代贵族男子和女子,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名是生下来不久之后就有的,字则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岁)许嫁,笄而字;未许嫁女子称未字或待字。
《礼记·檀工》又云“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可见,周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约定:年幼时以名相称,成人后以字相称,五十岁以后按照兄弟排行的伯仲相称,死了以后以谥号相称。
此外还有一个约定就是避讳,当时规定,取名或字不以邦国、官职、山川、牲畜、器币五类事物命名,主要是怕产生歧义,而非避君主或长者的名讳。
但是先秦之后就鲜有遵守了。
在夏商周时代,姓用于别婚姻,氏用于明贵贱,到了秦汉已经混淆,汉朝的《史记》开始已经混为一谈了。
《左传·恒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取名有五种类型:“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清代高邮二王之王引之所著《春秋名字解诂》中,将名字结合形式概括为五类:同训、对文、连类、指实、辨物,并提出了观察、分析名字的结合形式的六种方法:通作、辩讹、合声、转语、发声、并称。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有必然联系,号与名却没有必然联系。
正所谓名字必相协,名号不相关。
例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2、名字中的排行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
从古人字中的伯仲叔季就能看出排行次序。
《三国策》中孙坚一家,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
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
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比如,姜维(字伯约)是嫡长子,马超(字孟起)是庶长子,孟姜女是庶长女。
但也不尽同,比如公孙瓒(字伯珪),为庶出。
曹操(字孟德)的父亲曹嵩的正室夫人姓丁,但史书没有记载曹操的母亲是哪一位,因此,曹操是嫡出还是庶出并无定论。
今人取名在应用伯孟仲叔季的时候还是要斟酌一番,以免产生歧义。
3、源自《诗经》的名字 《诗经》总计39000多字,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实录311首,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彼时起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如此接地气、包罗万象的诗歌总集,难怪常被后人引用,3000年经久不衰,举几个源自《诗经》的古人名字: 宋人权邦彦字朝美,《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毛传,彦,士之美称,孔颖达“国有美士,为人所言道”,故以朝美应邦彦 《论诗绝句》的作者,清代丁咏淇,字瞻武,《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丁寿昌,字颐伯,精通文字音韵。
有《台垣疏稿》、《读易会通》、《说文谐声略例》、《睦州存稿》等著作传世,他的名字取自《诗经·鲁颂·閟宫》“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清代丁思孔,字景行,《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为大道,喻思慕孔子,如瞻望高山,行走在大道之意。
于奕正,字司直,《诗经·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4、源自《易经》的名字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易经》中所包含的智慧远非卜筮那么简单,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进制卦画表达的阴阳符号,在每一卦的六个爻里面分别代表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或各个方面,揭示了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充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劝诫人们要顺势而为。
举几个源自《易经》的名字吧: 清代刁包,字蒙吉,《易经·蒙卦》九二,包蒙,吉 宋代上官贲,字济叔,《易经·贲卦》,贲,亨,小利有攸往,贲卦六爻皆吉,故以济叔应之。
清代上官铉,字三立,铉,扛鼎工具,鼎三足而立,《易经·鼎卦》中,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三足鼎立以应铉,已故相声大家马三立的名字亦出自于此。
蒋介石的名字出自《易经.·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元代于石、字介翁,名字也同样源于此。
明代于慎思,字无妄,《易经·无妄卦》“无妄,元亨、利贞”。
5、牵强附会的五格剖象法 五格剖象法和三才法、格局法类似,在很多起名APP中较为盛行,大意为通过查《康熙字典》得到姓名每个字的笔画,对照表格计算天格、人格、地格、外格和总格,然后套用“包罗万象”(婚姻、家庭、工作等各方面)。
的固定表格,就可以判断这个名字的吉凶。
据传,五格剖象法是康熙年间诞生后传入日本,由日本的易学专家熊琦建翁整理成书后又传回台湾和大陆。
繁体字和简体字笔画不一样咋办呢?别急,某学者煞有介事地专门出了本字典以明确简体字的笔画数,省却了人们翻阅《康熙字典》的麻烦。
尤为荒唐的是,某测名软件竟将“王八蛋”评为高分好名! 大清朝的文字狱给我们传统文化造成的伤害还嫌不够吗?又拿舶来品愚弄百姓! 6、名字中的平仄 古诗词讲究平仄,汉字发音的高低长短各不相同,在古汉语中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在当今的普通话中,取消了“入”声,将“平”分为阴平和阳平,保留了上声和去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读一读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普通话的发音和古汉语虽然已有很多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押韵、平仄还在。
比较典型的七言对账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一点和英语完全不同,英语单词没有声调起伏,所以外国人学中文普遍感到吃力。
好名字读音也要顺口,有些姓名连在一起读有些拗口,就是没有注重平仄相对相搭。
比较好的平仄搭配组合:“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等,比较拗口的平仄搭配组合:“仄仄仄”、“平平平”。
若再有双声连绵词或叠韵连绵词在里面就更加拗口了。
7、避免生僻字、谐音不吉字 一些古文典籍中经常出现的生僻字而今大多不用了,其最初的含义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再拿出来用在名字里,一方面使用不便,另一方面认读困难,容易产生歧义。
好名字重在寓意美好,清新脱俗,无须标新立异。
谐音不吉字很好理解,黄建仁、王守银、朱怡枝等,起名时多多注意就好了。
8、贱名、丑名好养活吗? 在过去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年代,生孩子、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风险极高,难产、早夭特别常见。
给孩子取个贱名、丑名,寓意结实、不易损坏、能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比如:铁蛋、狗蛋、铁柱、二愣子、二狗等等。
取贱名、丑名也可能是由于家长不想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万一夭折了似乎不会过于心疼,寄托低一点的希望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贱名、丑名真的好养活吗?错觉而已,幸存者偏差吧。
如何看待贱名、丑名,不言而喻矣。
9、厚积薄发、灵光乍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若是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或者说古文功底,想要取一个寓意典雅,清新脱俗的好名字那是不可能的,连四书五经都没怎么看过的人,煞有介事的给人起名字,你能信吗?还不如自己多下点功夫研究研究呢。
大量的阅读、积累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文字功底,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绕过,各种人情世故的历练能开拓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若翻回头重读经典,则更能加深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说起来举重若轻,能做到几成呢? 输出的时候离不开前期的沉淀、积累,一味地输出难免油尽灯枯。
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当你翻遍古汉语字典,搜肠刮肚的想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时,可能数日不得,也可能灵光乍现,一蹴而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