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果树瀑布西边三公里处,在关岭县关索岭红崖山的山崖上,有一些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用何种方式留下的古老字符,何样内容也无人知晓,因为这些字符不同于任何一种流传于世的文字,所以被敬奉为“红崖天书”。
自从明朝嘉靖年间的本地文人邵元善写了一首《红崖诗》,这个地方就从万古的萧索寂寞中,被推到了俗世的风口浪尖,几百年来,无数文人世子和好事之徒给予无数种解答,每一种解答之间似乎都风马牛不相及,但听起来却都有道理。
有说是朱棣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流窜至此,借用本地文化符号,表达了想恢复统治的牢骚的。有说是诸葛亮南征少数民族,打赢了之后与少数民族首领在这里留书盟约的。又有说是古彝族、古苗族在这里讴歌部落生活的。有说这是吴三桂留下的藏宝图路线图密码。最与时俱进的说法,是一位爱新觉罗氏后人说的,他说这些符号,跟慈禧老佛爷有关。。
。
。
。
也有不迷信的人,认为它们就是大自然的风蚀雨刻,后世玩家又给稍微描画了一下,故弄玄虚。郭沫若研究过,没有下文了。日本人也发起掀起过举国研究热潮,没有结果。清末确系有脑残一名,在天书中间留下墨宝汉字“虎”字,不确系的留没留或留有多少零碎添加,没人知道。他们都解读错了,我看了一分钟天书清代摹本,这幅摹本据说也是最贴近现存字符的,回头再看他们的解读思路简直是异想天开,不明觉厉,很简单的东西,非要钻牛角尖,哗众取宠、过分解读。
所谓天书,其实就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留下的一段编年史日记嘛!
A、外星人登陆的履带式地球车,轰隆隆的开过来。
B、外星人夫妻俩生了一个外星小宝宝,赖在地球不走了。
C、宝宝一天天长大,发型挺酷,是帅哥一枚。
D、建造宫殿,统治周边的土族。
E、土族行跪拜礼。
F、扎起篱笆,筑起村落。
G、制造工具、武器。
H、演练阵法。
I、修建堡垒。
J、圈养战马。
K、铺设上下水管道。
L、推荐的标准户型、一室四厅,格局一般呀,厅是暗厅嘛!
M、M式的店面招牌,古代金拱门快餐,说明餐饮服务业正在兴起.
o、搞人工授精克隆战马的研究工作。
P、研发失败了的就得下监狱。
Q、R、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T、转基因食品研发成功!
......
为了保持学术的严谨性,我斗胆把个人呕心沥血琢磨了五分钟的天书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从科学角度出手,不吝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不见得会改。
就是这样的高压线,三品大员郭桓和他的同伙也敢碰。
由此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大贪腐案。
贪官郭桓被抓获 一、惊天大案 郭桓是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洪武十七年(1384)他升官了,被调至中央出任户部(财政部)侍郎,当时户部尚书空缺,朱元璋还准备升他为尚书,这说明郭桓是非常能干的、组织部门对他的考评均为优秀。
明朝的统治体系 但是一年后的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和丁廷举等人举报郭桓和赵全德、胡益等合伙贪污、盗卖官粮。
朱元璋非常生气,立即派人调查,没有想到竟然查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第一:郭桓勾结地方官员私分应天府、镇江等五个州府的税收和秋粮。
(国家税收直接私分) 第二:郭桓等人收受地方官员50万贯贿赂。
(一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50万贯已经是过亿人民币) 第三:以郭桓为首的贪官污吏征收皇粮国税时,巧立名目,篡改数字。
还收取五花八门的费用多如牛毛。
(做花账) 郭桓等人在倒卖粮食以及掺假,总共给大明王朝造成了两千四百万担粮食的损失,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的收入。
他个人所得折合银两为1200万两。
...... 而当时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收加起来,也才折合2943万石精粮。
郭桓是三品侍郎,他本人一年俸禄只有420石。
二、怒杀贪官 朱元璋痛定思痛,转念一想,郭桓这几个人恐怕完不成这么大宗的贪腐,应该还有同伙儿。
于是案件向上、向下全面深入调查,很快查到了中央六部,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吏部之外的其它五部都有问题,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全部涉案,户部尚书一职空缺。
官员朝不保夕,成为惊弓之鸟 牵连到的地方官员数不胜数。
地方上逃税的富商也在被追查之列。
整个郭桓案共用了两年才审查完,根据大明律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处死刑的规定,朱元璋为此案前后共杀了3万多人。
明朝时一两白银可以购买300斤大米,现在的大米按均价3元每斤计算,一两白银大约可以换算成900元人民币,60两白银就相当于5.4万元人民币。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有没有被杀冤枉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他曾对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 原来老朱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子孙万代坐江山在着想啊。
当然,老朱出身贫民,他对农民感情深厚,对贪官深恶痛绝。
朱元璋对农民感情深厚 郭桓案”还导致了一个记账方式的大改变:大写数字的出现。
之前记账用的汉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等”,非常容易改动。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上述数字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三、杀人之后朱元璋进行了廉政警示教育。
查贪官、杀贪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想借助这个大案来教育官员们要廉洁奉公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郭桓一案能够长时间、系统性地存在?因为明朝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开始固化,官僚体系成型,很多官员之间通过各种圈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于是朱元璋在此案后专门下发了诏书: 1. 不准百姓结交官员,违反者家长处死,家属充军。
老百姓不准与官员们套近乎,不准参加饭局、打牌、一起去KTV娱乐。
2.受贿的官员要问罪,行贿的人也要重处。
3.地方官员不准给中央官员送钱,一旦发现,就一查到底。
...... 诏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语重心长,句句在理。
四、郭桓案仔细分析,疑点重重。
郭桓和他的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的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的一年总税收,他们怎么可能贪污一整年的税收?洪武十八年,国库一点粮食都没有进,这怎么可能?郭桓只是一个侍郎(副部长),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国家一年的收入全部贪污。
存在这么多疑点,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杀人呢?说明朱元璋对于贪官极为仇恨,在他眼里只要是贪官都该杀。
这个案子的第二个疑点就是郭桓贪污案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贪污,唯恐别人知道,而郭桓呢?唯恐别人不知道,郭桓贪污和其他五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史部)的人都合作了,而且偏偏合作的对象除了五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外,其他人都参与了。
小小的侍郎郭桓案牵连人之多,就是当初的丞相胡惟庸案都无法匹及,郭桓真真正正“风光”了一把。
其实,郭桓贪污还是可以确定的,只是不可能牵扯这么多人,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拿郭桓开刀。
五、不怕牵扯人多,就是为了肃清贪官 分析朱元璋个人行为,他有很强的猜疑心,但凡有一点猜疑,他不会把人放了。
郭桓案除了六部被牵连的人,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各府县、富户、粮长,一共三万多人被杀。
六部的尚书因为此案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每天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中,朝廷官员可谓是大换新,官员们每天上朝前与家人告别,如果到晚上不回来,就是被杀了。
除了牵连官员以外,还牵扯了富户。
明初一共有多少富户?胡惟庸案中杀了一批,现在剩下的富户也被牵连进去了,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都破产。
郭桓贪污了明朝一年的税收粮食,那么这些钱粮到底到哪里去了?亏空的国库必须有人补上。
郭桓及其同党,没收他们的家产也不够补充给他们定的贪污数量,穷苦百姓肯定拿不出来,只有从富户下手。
郭桓案致使各地中豪之家皆被牵连,民间富人无不倾家荡产,受牵连的地主阶级一时间群情激愤,官民无不指斥攻击告发此案的御史和审判官。
为平息民愤,朱元璋以“在郭桓案中使用逼供信的办法”,下令将审理本次案件的审刑司右审刑吴庸凌迟处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竟然是主审法官吴庸,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六、郭桓案的后果,官员全面换新;但换新后的官员又前腐后继了。
老朱一个案子杀了3万多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于是朱元璋内心非常高兴。
他想,我亲手选拔一大批优秀干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朱元璋从后备干部队伍——“监生”中选出了1000多人出任知州、知县等中级职务,填补了官员的损失。
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又换了一批新官员 看着一个个精瘦的新鲜面孔,老朱非常得意,这回都是我自己提拔的干部,应该不会贪腐了吧? 但是他错了。
干部队伍换血了,并没能解决贪腐问题。
权力就是春药,有了权力如果不受监督,腐败乱权那是必然的。
朱元璋死后,特别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贪腐已经成了系统性的普遍性问题,最终导致明朝彻底覆灭。
这些未解的谜团吸引着无数的历史学家去研究它,解读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至今未解的几个谜团。
一、火烧阿房宫之谜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
据说阿房宫耗时很久才建成,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度辉煌壮观,但最后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这个故事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广为流传,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近年来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察过程中,考古学家仔细搜索后,并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
所以很多专家认为阿房宫在当时并没有建成,自然也就不存在项羽火烧阿房宫这件事。
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阿房宫到底有没有建成?项羽到底有没有火烧?这一谜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武则天立无字碑之谜 古代帝王在死后都会为自己立碑撰文,将生平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价。
但武则天这个女皇帝不同,她非常特立独行,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这块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武则天的用意究竟何在呢?有人说这是她狂妄自大的表现,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
但这只是猜测,至于真相,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三、郑和七下西洋之谜 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驰骋万里海域,先后七次下西洋。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结盟,也有人认为是为宣扬“国威”,还有人认为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这一谜团只能等待将来发现更多的史料才能破解。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