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发展,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或许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那段谜一般的历史,只能靠科技和后人的猜测来试图揭开那些谜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悬案,这些悬案涉及到失落的文明、帝王名人之死、还有很多丰厚宝藏等等,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悬案,至今无人揭开谜底,其中两位名人突然消失。
第一大悬案:老子失踪之谜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老子生前只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道德经》,再无任何著作传世,而后人却对老子推崇备至,道家甚至将老子推为创始人,这是为啥呢?一方面是因为老子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社会确实非常难得,可以说是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的先河,而其五千字著作《道德经》也让后人推崇备至,穷尽阴阳之理,成为后人钻研经典学说的必读之作!可以说老子的思想主张在那个年代熠熠生辉,连孔子都对老子推崇备至,可见老子的地位之高。
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子出走之谜一直未被后人解开,这让老子更加神秘,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后飘然而去,自此之后再无音信,有人甚至猜测老子已经羽化成仙,只留给后人一个个未解之谜。
第二大悬案:宋太祖暴卒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率军返回京城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建立起大宋的江山,后来平定南唐、北汉,成就一代霸业,赵匡胤虽然靠篡位登基,但是名声却非常好,后世对其评价也非常高,主要是因为赵匡胤不仅军事能力高超,而且为人非常厚道,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收缴兵权,对于功臣并未像刘邦、朱元璋一样大开杀戒,对于后周皇室子孙也是礼遇有加,甚至还嘱咐后世子孙一定要善待后周子孙,做皇帝做到这份上已经十分仁义了,但是宋太祖最终却死因不明,历史上盛传斧声烛影,说宋太祖患病之际,弟弟赵光义携带斧头将赵匡胤砍死在床头,后来自己做了皇帝,虽然这只是个传说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出现这种祸起萧墙的惨剧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赵匡胤真的被自己的弟弟杀害,可真是死不瞑目了!
第三大悬案: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变可以说是改变了明朝的历史发展,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引起了各路藩王的不满,而朱允炆登基之后,对局势判断错误,只看到了皇权受到藩王的威胁,但是却并未看到各路藩王的势力之大,由于急于求成,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借机会造反,打着进京靖难的旗号,最终打下了南京城,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有人说朱允炆当了和尚,也有人说朱允炆死于战乱,还有人说朱允炆逃出南京之后,积蓄力量,时刻想着夺回江山,明成祖朱棣为了寻访建文帝的下落,还专门派郑和下西洋,希望能够斩草除根,可惜最终也是徒劳无获,建文帝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成为了朱棣心中的阴影,或许朱棣临死才彻底放下,而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也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想要结束乱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时代越乱,越会出现投机者,当他们获得了既得利益时,便不会轻易撒手,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时代的前行。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们,无疑是当时获利最大的群体,他们各自为政,丝毫不买老主子周朝的面子,甚至时不时还想着挑战一下他的权威。
疲弱的周朝如同内部已经腐朽的参天大树,抗击不了任何暴风暴雨,彻底凋零只是迟早的事。
经过多个回合激烈的大比拼,最终崛起了七个有实力的诸侯,它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合称,即: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除了韩国和燕国之外,都有取周朝而代之的机会,只不过最终的秦国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而秦王嬴政也成为了刻进历史的始皇帝。
攻灭六国之后,嬴政意气风发,开始在中原大地做各种变革,将原本散漫的诸侯,凝结成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此举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
嬴政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为了彰显帝王的至尊地位,便授意李斯制定各种君权至上的制度,衣着、膳食、称呼等方方面面,都被贴上了皇权的标签。
为了增加皇帝及其诏书的权威性,秦始皇还命令丞相李斯镌刻一枚举世闻名的传国玉玺。
这枚玉玺意义重大,以至于成为了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只要得到了它,也就意味着自己皇帝之位是合法的。
这枚玉玺正面刻着很霸气的8个字,那么历经两千多年之后,它如今何在? 传国玉玺的两种来历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向山东诸侯亮剑,第一个开刀的对象自然是实力最为弱小,又与秦国毗邻的韩国。
嬴政根本没有多在意韩国,连王翦都没有派去,只是派了内史腾攻韩,结果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就此灭亡。
接下来的十年,就是王翦父子的高光时刻,他们一路所向披靡,将剩下的五国,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各个击破。
秦国由此一统天下,属于秦朝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各取其中的一字,构成“皇帝”称号,由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便自称“始皇帝”,我们现在则更习惯称之为秦始皇。
尊号已定,其它方面自然也要有所制度,毕竟秦始皇是个信奉制度的人,为了让天下人都要遵从他以及他所制定的制度,他便命令李斯镌刻一枚印玺。
古代以玉为贵,要制作印玺自然得找上等的玉石,而玉石的来源,在历史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是李斯命人寻到了一块上等的蓝田之玉,经过玉工的加工制造而成。
另一说是制成玉玺的材料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在秦国灭掉赵国后,和氏璧落到了嬴政的手中,等到要制作印玺的时候,便想到了这块绝世无双的玉石。
无论哪种说法为真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被玉工给制成了,正面刻了八个虫鸟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意思是是说,我(皇帝)是上天任命的,国运必将长寿,永久,昌盛。
传国玉玺的波折命运 传国玉玺制成之后,秦始皇在外出巡游的时候,也总会把它带在身边,有那么一次,在乘舟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来了一阵大风,眼瞅着要将龙舟吹翻,秦始皇立即将传国玉玺丢入其中。
传国玉玺就此失落。
只是让秦始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以为永远找不回这枚玉玺的时候,有人又将这枚玉玺给送了回来。
秦始皇去世后,秦朝二世而亡,当刘邦进军灞上后,子婴自知无力回天,便投降于刘邦,并将传国玉玺奉上,后来刘邦开创了汉王朝后,这枚传国玉玺也被称之为“汉传国玺”。
等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由于皇帝年幼,玉玺则被藏在太后所居住的长乐宫,没有传国玉玺,王莽心里很不踏实,便派遣堂弟去太后那里索要。
太后很生气,但迫于压力又没法不给,便直接将其扔在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便找寻能工巧匠,用黄金将其修复。
王莽被杀之后,刘秀又得到了这枚玉玺,可到了东汉末年,这枚玉玺又离奇失踪了,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意外又寻得了这枚印玺,便将其交给妻子吴氏来保管。
可是消息走漏,袁术听说后,囚禁了吴氏,强行夺走了印玺,袁术去世后,印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上,在此之后,传国玉玺又相继传到了曹丕、司马炎、赵石勒、冉魏等人的手中,一直到隋炀帝。
传国玉玺的离奇消失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皇后一看势头不对,便带着杨广的孙子杨政道和传国玉玺一起逃到了漠北突厥。
李渊和李世民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却没有这枚玉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李世民便命工匠做了不少玉玺,可假的终究成不了真。
李世民便兴兵攻打突厥,萧皇后看着唐朝势大,直接又带着玉玺回到了中原,李世民自此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
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再次动荡,传国玉玺也被各路群雄抢来抢去,后唐末帝李从珂得到之后,走投无路时,便举族自焚,传国玉玺再次消失。
宋朝建立之后,这枚传国玉玺依然不知所踪,宋太祖只好将后周制成的玉玺当作传国之宝。
到了宋哲宗即位后,有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一枚印玺,并将其送到朝廷,宋哲宗急忙叫来十三名大学士来验证真伪,经过多方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靖康之耻发生之后,宋朝皇室几乎被金军如数掳走,这枚玉玺自然也被金国掳走,从此之后又没了踪迹,即便是元世祖忽必烈也没能寻倒它的下落。
忽必烈去世后,传国玉玺突然出现在元大都,最终落到了权相伯颜的手中。
朱元璋称帝后,元顺帝带着皇室之人远逃漠北,这枚传国玉玺也不见了踪影,朱元璋数次派遣徐达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寻找这枚传国玉玺也是目的之一。
只不过,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纵观明清两代,时常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都是仿造的赝品,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这枚玉玺依然不知所踪。
时至如今,这枚传国玉玺还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它或许依然沉睡在北方沙漠之下……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
就是这样的高压线,三品大员郭桓和他的同伙也敢碰。
由此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大贪腐案。
贪官郭桓被抓获 一、惊天大案 郭桓是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洪武十七年(1384)他升官了,被调至中央出任户部(财政部)侍郎,当时户部尚书空缺,朱元璋还准备升他为尚书,这说明郭桓是非常能干的、组织部门对他的考评均为优秀。
明朝的统治体系 但是一年后的洪武十八年三月,御史余敏和丁廷举等人举报郭桓和赵全德、胡益等合伙贪污、盗卖官粮。
朱元璋非常生气,立即派人调查,没有想到竟然查出了一个惊天大案: 第一:郭桓勾结地方官员私分应天府、镇江等五个州府的税收和秋粮。
(国家税收直接私分) 第二:郭桓等人收受地方官员50万贯贿赂。
(一贯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00元左右,50万贯已经是过亿人民币) 第三:以郭桓为首的贪官污吏征收皇粮国税时,巧立名目,篡改数字。
还收取五花八门的费用多如牛毛。
(做花账) 郭桓等人在倒卖粮食以及掺假,总共给大明王朝造成了两千四百万担粮食的损失,相当于国库一年的的收入。
他个人所得折合银两为1200万两。
...... 而当时大明朝全国一年的税收加起来,也才折合2943万石精粮。
郭桓是三品侍郎,他本人一年俸禄只有420石。
二、怒杀贪官 朱元璋痛定思痛,转念一想,郭桓这几个人恐怕完不成这么大宗的贪腐,应该还有同伙儿。
于是案件向上、向下全面深入调查,很快查到了中央六部,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除了吏部之外的其它五部都有问题,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麦至德、兵部侍郎王志全部涉案,户部尚书一职空缺。
官员朝不保夕,成为惊弓之鸟 牵连到的地方官员数不胜数。
地方上逃税的富商也在被追查之列。
整个郭桓案共用了两年才审查完,根据大明律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都处死刑的规定,朱元璋为此案前后共杀了3万多人。
明朝时一两白银可以购买300斤大米,现在的大米按均价3元每斤计算,一两白银大约可以换算成900元人民币,60两白银就相当于5.4万元人民币。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有没有被杀冤枉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他曾对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 原来老朱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子孙万代坐江山在着想啊。
当然,老朱出身贫民,他对农民感情深厚,对贪官深恶痛绝。
朱元璋对农民感情深厚 郭桓案”还导致了一个记账方式的大改变:大写数字的出现。
之前记账用的汉字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等”,非常容易改动。
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上述数字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三、杀人之后朱元璋进行了廉政警示教育。
查贪官、杀贪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朱元璋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想借助这个大案来教育官员们要廉洁奉公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郭桓一案能够长时间、系统性地存在?因为明朝经过了20多年的治理后,社会结构和阶层开始固化,官僚体系成型,很多官员之间通过各种圈子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于是朱元璋在此案后专门下发了诏书: 1. 不准百姓结交官员,违反者家长处死,家属充军。
老百姓不准与官员们套近乎,不准参加饭局、打牌、一起去KTV娱乐。
2.受贿的官员要问罪,行贿的人也要重处。
3.地方官员不准给中央官员送钱,一旦发现,就一查到底。
...... 诏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语重心长,句句在理。
四、郭桓案仔细分析,疑点重重。
郭桓和他的同党一共贪污了2400多万石的粮食,相当于当时明朝的一年总税收,他们怎么可能贪污一整年的税收?洪武十八年,国库一点粮食都没有进,这怎么可能?郭桓只是一个侍郎(副部长),他胆子再大也不敢把国家一年的收入全部贪污。
存在这么多疑点,朱元璋为什么还要继续“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杀人呢?说明朱元璋对于贪官极为仇恨,在他眼里只要是贪官都该杀。
这个案子的第二个疑点就是郭桓贪污案牵连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贪污,唯恐别人知道,而郭桓呢?唯恐别人不知道,郭桓贪污和其他五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史部)的人都合作了,而且偏偏合作的对象除了五部的尚书(部长)、侍郎(副部长)外,其他人都参与了。
小小的侍郎郭桓案牵连人之多,就是当初的丞相胡惟庸案都无法匹及,郭桓真真正正“风光”了一把。
其实,郭桓贪污还是可以确定的,只是不可能牵扯这么多人,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拿郭桓开刀。
五、不怕牵扯人多,就是为了肃清贪官 分析朱元璋个人行为,他有很强的猜疑心,但凡有一点猜疑,他不会把人放了。
郭桓案除了六部被牵连的人,还有地方的经办官员、各府县、富户、粮长,一共三万多人被杀。
六部的尚书因为此案成了光杆司令,官员们每天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中,朝廷官员可谓是大换新,官员们每天上朝前与家人告别,如果到晚上不回来,就是被杀了。
除了牵连官员以外,还牵扯了富户。
明初一共有多少富户?胡惟庸案中杀了一批,现在剩下的富户也被牵连进去了,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都破产。
郭桓贪污了明朝一年的税收粮食,那么这些钱粮到底到哪里去了?亏空的国库必须有人补上。
郭桓及其同党,没收他们的家产也不够补充给他们定的贪污数量,穷苦百姓肯定拿不出来,只有从富户下手。
郭桓案致使各地中豪之家皆被牵连,民间富人无不倾家荡产,受牵连的地主阶级一时间群情激愤,官民无不指斥攻击告发此案的御史和审判官。
为平息民愤,朱元璋以“在郭桓案中使用逼供信的办法”,下令将审理本次案件的审刑司右审刑吴庸凌迟处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竟然是主审法官吴庸,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六、郭桓案的后果,官员全面换新;但换新后的官员又前腐后继了。
老朱一个案子杀了3万多人,朝廷和地方官员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空缺。
于是朱元璋内心非常高兴。
他想,我亲手选拔一大批优秀干部,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朱元璋从后备干部队伍——“监生”中选出了1000多人出任知州、知县等中级职务,填补了官员的损失。
杀了一批贪官污吏,又换了一批新官员 看着一个个精瘦的新鲜面孔,老朱非常得意,这回都是我自己提拔的干部,应该不会贪腐了吧? 但是他错了。
干部队伍换血了,并没能解决贪腐问题。
权力就是春药,有了权力如果不受监督,腐败乱权那是必然的。
朱元璋死后,特别是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贪腐已经成了系统性的普遍性问题,最终导致明朝彻底覆灭。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