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一座无与伦比的地下宝库,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1974年,临潼西杨村几个农民的偶然发现让尘封的秦帝国震惊了世界。
四十年来,有关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发现都炫人眼目,每位慕名而来的人内心深处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和冲击。
秦陵的那些发现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察秦始皇陵园,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图。
1974年3月,陵园东侧发现兵马俑一号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8年6月,秦陵西侧7米深的土层中探出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属马饰,揭开了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
1997年,“石铠甲坑”试掘,共发现石铠甲87领、石胄43领、石马缰残件3组。
1999年,“百戏俑坑”发掘,出土11尊陶俑。
2000年,“文官俑坑”发掘,发现木车1辆、陶俑12件,发现真马骨架。
2001年,“铜禽坑”正式发掘,出土青铜禽46件、铜鹤6件、天鹅20件,出土造型奇异的陶俑15件……
谈起40年来秦陵秦俑的勘探发掘取得的成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觉得还是2009年取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团体领队资格以后,“短短的5年内,我们主要是针对陵区的整个布局进行摸底,考古水平和进度也快速提升。
在取得领队资格前,考古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不系统。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里面的布局是怎么样?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目前80%的陵园和50%的陵区已经摸清楚了,为秦始皇帝陵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同时在陵区内(外城以内)发现了大量的重要遗迹,钻探了大概300万平方米。
这个工作目前还在继续进行。
”
编辑:曹静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
2002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2009年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负责秦始皇陵遗址的总体规划、长远建设、考古发掘、科研业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目前已初步建成的丽山园,位于秦始皇陵园的核心区,与开放多年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同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组成部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以1、2、3号坑为主,它们只是秦始皇帝陵的外围陪葬坑,尽管陪葬坑规模很大,但规格并不是很高。
随着博物院的发展,会逐渐形成一院多馆的格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其中的一个馆,百戏俑、坑铠甲坑、青铜马车等也将是其中的博物馆。
”
“一院多馆”的建设不仅有利于秦始皇帝陵的保护,也可以缓解游客带来的压力。
“随着1号坑为中心的博物馆向以陵园为中心的博物院的转变,可以把游客吸引到整个秦始皇陵园,将来我们可能会把青铜马车博物馆放在原来出土的位置,这样可以容纳更多的游客来博物院参观。
”曹玮说。
为全面提升科研业务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开放服务水平、遗产保护水平、基础建设水平,博物院还将实施科学考古系统工程、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博物院展示系统工程、优质服务系统工程、文创产业系统工程、秦始皇帝陵综合陈列厅建设工程、秦俑博物馆大门建设及广场环境改造工程、一、二、三号坑展厅中央空调及一号坑展厅维修改造工程、3D影院建设工程、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
秦始皇的地下王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近45平方公里的秦陵遗址保护范围内,已探明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处。
人们已经不满足目前能参观的范围,恨不能一股脑地揭去它神秘的面纱。
“虽然面对世人更多新发现的期待,但我们不主张再去挖掘,还是保护为主。
”曹玮说。
如一号坑,用了38年,发掘完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占整个一号坑的七分之一左右。
二号坑还未发掘,三号坑因为比较小,现在已经完成发掘。
整个秦始皇陵区内的遗存分为三种:一类是位于地面上的遗存,如封土、寝殿遗址、内外城墙等等;第二类是地下的遗存,包括秦始皇的墓室、陪葬墓、陪葬坑等;第三类是修陵人的遗迹及他们的墓葬。
地宫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品的地方,它也是秦陵留给后人最大的谜,人们从不惜在此浪费想象力。
陪葬品在当时本是保密之事,司马迁等人也只是作一般性地概述。
在地宫未发掘前,谁也无法说清这两千多年前的不解之谜。
“将来肯定会有惊人的发现,但惊喜何时出现还要继续等待。
我们现在还是在大面积地钻探,通过各种方法,摸清秦始皇陵的布局,研究陵园的设计思想。
”“开挖墓室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
秦俑发掘面世的四十年,秦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的三十五年,世界通过秦俑与中国对话,秦俑也通过世界与未来对话。
2013年,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advisor根据世界各国旅行者的真实评论和评分,发布了“2013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名单,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列第11名,这也是东亚地区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8000万人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159人次,接待外国元首和政FU首脑194批,其他各国政要来馆参观更是不计其数。
兵马俑不仅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做为习近平主席家乡文化的代表,接待外宾不单纯是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而且也有政治和外交上的意义。
今后可能会接待更多的国外的领导人和国外的游客。
曹玮说:“津巴布韦的总统曾来过中国12次,都没来过陕西,这次他专门抽出几个小时来西安看兵马俑。
”
“‘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这对我们是一个鞭策,同时也承受很大的压力”,曹玮表示,“创世界一流的文化博物馆”、“创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将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不会有任何松懈,只能不停的向前发展……
德国携带先进的核磁扫描遥感技术,能探测到地下几十米的情况,中国也做好了包括物资、人力、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就等着一探究竟。
考古行动如约展开,当专家们探测之后,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就是地宫。
秦始皇陵的地宫呈现一种倒金字塔型,共有9层,每层都有台阶相连。
不管是数字9还是台阶、造型,都深深地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权力、礼仪的重视。
地宫从上往下逐渐收窄,不仅巧妙的利用了地下空间,也是秦始皇对权力集中于自己一人的安排,还有那打不破的统治秩序。
地宫内部还划分了区域,有举行仪式的大殿,存放珍宝的密室,还有供人居住的寝殿。
在装饰上也极为考究,显得整个地宫富丽堂皇。
一个地宫就有这么多的惊喜,这让专家们十分高兴,于是就向着更隐秘的角落探测。
下一个目标就是秦始皇的墓室! 探测之前,专家们对墓室有一个心理预估,可当结果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彻底震惊了。
墓室规模十分巨大,东西达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
这在以往的古代墓葬中是极其罕见的,不论是规模,还是面积,都足以令人震惊。
专家们通过遥感技术,发现在地宫内部有类似于山川河流的形状,这不禁让他们联想到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秦始皇陵存在代表大秦帝国的山川河流。
地宫的布局、规模、设计等,无一不让人惊叹。
更为巧妙是,古代工匠不仅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筑得极为精妙,还处处体现了秦始皇在地下世界的统治。
在主墓室探测完后,专家们不经意的在旁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陪葬坑。
陪葬坑非常大,有上万平方米,里面有车马、兵器等各种军械,还有制作极为精良的盔甲,让专家们十分惊叹。
盔甲数量很多,而且都很精良,显示出秦朝工匠高超的技艺,也是秦始皇展示军力的表现。
一件完整的盔甲需要600片左右的甲片,每一个甲片都要经过挑选、打磨等多种工序,做成一件盔甲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难以想象在当时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完成了这些盔甲。
从陪葬坑的军械也能看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因为他有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是支撑他战胜其他国家的底气! 从地宫、墓室到陪葬坑,专家们彻底被秦始皇陵惊叹。
在探测结束后,专家们还是决定保留它原来的面貌,不去发掘。
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还有秦始皇陵背后的秘密,一旦解开,或许难以保留。
我们在惊叹于秦始皇陵的宏伟壮观时,也应该想到古人在建造的时候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让我们带着敬畏的心态去参观吧!
孔甲在位期间意外获得了两条龙,一雄一雌,但由于不会养龙,最终导致一条龙死亡。
另外一条龙则被刘累驯养,刘累也因此被赐姓御龙氏。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在《史记》中也有关于孔甲养龙的记载,与《竹书纪年》非常相似,讲述了孔甲得到两条龙之后,因无法饲养而导致其中一条龙死亡的故事。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集合了地理、神话、民俗等内容的古籍,其中记载了许多奇异的生物,包括各种形态各异的龙。
《元史》 在《元史》中提到了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的记载。
其他史书 如《后汉书》、《五杂俎》、《述异记》等史书中也有关于龙的描述,涉及龙的形象、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等方面。
史书记载的小结 这些史书中的记载反映了在古代“龙”可能真的存在,小编也认为龙是真的存在!尽管现代科学认为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生物,这些古代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对龙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仅仅是这一个论述也许并不能让大家信服,我们接着往下看! 02 现代考古发现 在现代的考古发现中,考古学家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中发现了一些与“龙”相关的遗迹,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考古发现: 查海遗址的石龙“中华第一龙” 1982年,考古学家在东北辽宁的查海遗址,考古家发现了一条石堆的真龙,这条石龙有19.7米长,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与后来的龙形象非常相似。
查海遗址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华第一龙”。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图案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6500余年的龙虎图案,其中的“真龙”有1.7米长,还有人骑龙、人骑虎的图案,与传说中的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
焦墩遗址的卵石龙 1993年,在湖北的焦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成的真龙,长约7米,龙首高昂,躯干横陈,扬角张口,腹下有足,背部有鳍,尾端上卷,鳞片层层,形态与后世的龙非常相似。
这一遗址距今6000余年。
贵州博物馆的“新中国龙”化石 贵州省出土的“新中国龙” “新中国龙”化石是在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一件重要古生物化石。
后藏馆在贵州安顺市的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这条龙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总长7.6米,龙头上还有一对醒目的“龙角”,活脱脱就是咱们传说中的神龙模样。
现代考古发现的小结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
这些考古证据也在挑战龙是虚构生物的观点。
可能大家还是不相信“龙”是真的存在,我们接着往下看! 现代信息的记载和网友们的分享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有极少的人见过龙,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龙是不是神话传说?而小编认为,“龙”并不是空凭而来,而是实打实的存在!请点击观看以下视频!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网友们看完视频纷纷发言 吉林的一位网友表示:他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龙,我们的老祖宗不可能无缘无故把龙放在十二生肖之中 山东的一位网友表示:龙是肯定存在的,全国的石刻、木雕、绘画、还有皇上的龙袍都有龙的形象,单凭想象是想不出来的 河北的一位网友表示:宁可相信龙的存在,不要不信,要尊重大自然 甚至有位黑龙江的网友表示:他本人真见过龙,一条黑色,一条浅黄色 而广东的一位网友表示:地球在宇宙面前是很渺小的,所有的生物都存在地球,那宇宙又算什么? 个人经历 在这里,要跟大家开个小差,小编也有听说过一些关于龙的故事,我还记得是在高中时期,在一个晚上的时候,我们一整个宿舍的人都睡不着,然后不知道是谁,提起了一嘴关于“龙”的话题,然后我们宿舍就有个人说,在他们村有几个老太婆在村口坐着聊天,然后突然有条蓝色的龙从水泥路面上窜出来,把一整条水泥路都给毁了,在当时只有几个老太婆看见,以至于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她们,然后这个故事就在村子里传开,还是没有人相信;突然,有个舍友打断他的话,说是不是50块钱的蓝龙; 原本整个宿舍听着是津津有味的,一下子就哄堂大笑起来;这么多年过去,虽然小编并没有见过龙,但是我相信龙是真的存在! 写到最后 小编认为,世界上有些东西并不是科学能解释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尊重大自然就好! 对此,你有什么想要吐槽或者想要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哟,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