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也就是秦始皇兵马俑,是通过泥塑造成兵马的形状而焙烧形成的殉葬品。
现在被馆藏在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同时它也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解兵马俑。
(一)
兵马俑,分为兵俑和马俑。
其中,兵俑主要是有士兵和军吏。
那二者又怎么体现出不同?士兵一般不戴冠,这也是最多的一种俑。
有以下几种俑:
车士和驭手俑:前者一般有两人,分布在驭手两侧,而后者地位极其重要。
立射俑和跪射俑:二者都持弓弩,一起组成弩兵军阵。
前者在阵表,后者在阵心。
武士俑:也就是普通士兵,所有俑中数量也最多,有分布阵表的战袍武士和分布在阵中铠甲武士两种。
平均有1.8米!
骑兵俑
但是军吏俑则是戴冠,又有低、中、高之分,而高级军吏俑也就是俗称的将军俑”:
中级军吏俑
高级军吏俑
而马俑主要有两种,分别是:
陶马:一辆战车配备四匹陶马,主要是个头小、脖颈短、头部宽阔,长约有2.1米,高约有1.72米。
鞍马
(二)
在以上图片中这些兵马俑的颜色看起来呈现出灰色态,实则不然,而是彩色态。
在土里时间久,由于各种原因而脱落,出土时也是斑驳残迹。
实际上是粉绿、朱红、枣红、粉红、粉紫、天蓝、白色、赭石色等等,其中以粉绿、朱红、粉紫、天蓝为最。
(三)
通过以上图片的鉴赏,我们不难发现兵马俑真的是一大奇迹,他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给人逼真的感觉,仿佛他们又活过来了。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出土一件完好无损的兵马俑!
最后,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一吐为快!
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跪射俑的保存完好度比其他的人俑要高很多,它出现的破损很少,这是为什么?同样都是在一个环境里面被保存的,为何跪射俑的保存就可以那么完好呢?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导游介绍说,跪射俑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仔细观察这尊跪射俑,它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
头绾圆形发髻。
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
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
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状。
据介绍,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
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
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省力,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一千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
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和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导游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
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l.97米之间。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而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
其次,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更不容易倾倒而破碎。
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跪射俑想到处世之道。
初涉世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性而为,不会委曲求全,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
而涉世渐深后,就知道了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了内敛,少出风头,不生闲气,专心做事,就像跪射俑一样,保持生命的低姿态,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低头认输,对一个人来说或许很难,因为我们自打出生起就被教育要坚强不屈,勇往直前,不准轻易认输,总之是打造一个硬汉的形象。
然而,人生道路上,磕磕绊绊的事谁能遇不到?谁没做几件错误的事?明知错了还宁死不肯回头,那才是愚蠢。
发现错误,敢于回头,这是种勇气,更是种智慧。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的,需要走弯路的时候就选适当的小路,这样或许会更接近目标;前方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退回来,而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
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有目的地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恩立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
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
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
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觐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
他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低头隐忍,等待时机。
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
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很可能就被正猜疑的隋炀帝给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
柔弱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
跪射俑之所以千年未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姿态是跪着的,这样减少了大自然的损害,所以保留至今。
从中似乎也反映出一个道理,放低姿态,处事低调,或许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幸运。
你知道几个?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陶俑,被发现在陕西省的秦始皇陵附近。
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然而,在对它们的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未解之谜。
以下是与兵马俑有关的未解之谜。
·1.数量之谜: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千个兵马俑的碎片和部分完整的陶俑。
但尚未完全统计清楚究竟有多少个兵马俑。
估计的数量从几千到数万不等,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2.非重复性:每个兵马俑的面部和体型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没有重复的模型。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如何实现兵马俑的大规模生产和制造的,而不需要重复的模型。
·3.武器失踪:尽管兵马俑的数量众多,但目前只发现了极少数完整的武器。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数以千计的兵马俑可能装备了什么样的武器?为什么大部分武器至今仍未被发现? ·4.彩绘技术:最初发现的兵马俑上见到的彩绘已经大部分脱落。
然而,根据保存较好的部分可以看出,兵马俑的彩绘非常精美。
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与兵马俑相匹配的绘画残留物。
这使得研究者们无法准确恢复兵马俑的原始外观和彩绘技术。
·5.未发掘的区域:尽管对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仍有大量区域尚未开掘。
由于陵墓地下有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的发现。
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进行更大范围的发掘仍然是一个挑战。
·6.修复与保护:兵马俑的保存与修复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陶俑的材质非常脆弱,受到氧化、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尽可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同时进行有效的修复工作,以保持其原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未解之谜提供了对兵马俑历史和制作技术的深入探究的机会。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科技进步,我们有望解开这些谜题,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