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山海经》中“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长啥样?这本书还原了

时间:2024-06-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文:石玉

《山海经详注(插图本)》于2019年5月推出。

照例,在签收送审样书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昭告天下此书出版。

在家乡某初中教语文的表妹很快留言:“这是阿长的《山海经》吗?”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弱弱地问了句:“阿长是谁?打错字了?”表妹暴汗:“你不知道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啊!”后缀一个不便描述的表情。

此事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每每想写一篇软文时,都不由得想起“阿长”。

现在的语文课本对90年代上中学的我还真是陌生

那么,“阿长”是谁呢?

原来,阿长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长妈妈”(假装记起,做恍然大悟状)。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见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

下引此文者不逐一标记)

少年鲁迅对阿长的态度起初不算友好,既讨厌她的“切切察察”,又不耐烦她爱讲各种烦琐的规矩,而最耿耿于怀的,是她谋害了自己的隐鼠,当然,在听了她讲的“长毛”的故事后,也曾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直到阿长将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交给他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不得不说,鲁迅对《山海经》,自少年时代起就印象深刻,乃至在其后来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纲要》中也屡屡提及,谓其“盖古之巫书”,“盖以记神事”。

少年鲁迅对《山海经》的执念如此之深,将其视作“最为心爱的宝书”,主要是因为里面记载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如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且“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拥有“伟大的神力”的阿长满足了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

少年,你呢?有画的“三哼经”,到手了吗?

在新学期,我们向你郑重推荐这本《山海经详注(插图本)》,希望通过注释和配图形式,与你一起轻松读懂《山海经》,走进那个遥远、陌生且非常有趣的世界。

我们的推荐理由如下:

一、本书虽为详注,但不烦琐。

注释之详,表现有二:其一,对一些重点问题旁征博引,力求讲得透彻。

其二,对一些需要翻查字典才能认识的疑难字词加以注音或释义,简明扼要,力求避免读者查阅字典之劳。

二、本书配有418幅插图。

这些插图,均是清代汪绂手绘。

汪绂既工于绘画,又是《山海经》研究专家,他撰著的《山海经存》,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双重身份,确保了插图线条流畅,形态逼真,不仅提高了“详注”颜值,而且能够直观呈现文字所述内容,方便阅读。

另外,书前编制有详细的插图目录,方便查询。

《山海经详注》内页图

三、书后附有详细的名词索引,为读者按图索骥、定位感兴趣内容提供精准导航。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接下来,我们就以《阿长与〈山海经〉》中描述的几种神、兽为例,近距离认识一下这本《山海经详注(插图本)》。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山海经》相关段落

1. 人面的兽

具备人面兽身这个要素的动物,在《山海经》中非常之多,各山之神多是如此,如卷二《西山经》所记西山十神: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

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

(《详注》第78页)

汪绂绘图如下:

又如卷五《中山经》所记中山神:

凡济山经之首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

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详注》第246页)

绘图如下:

人面兽身是《山海经》中最常见的形象之一,其他如兽面人身、人面人身而有局部兽类特征、兽面兽身而有局部人类特征等形象也非常多,但与人类特征完全相符者则非常少见,可以说,这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对现实存在物的一种大胆拼接组合,当下看来仍张力十足,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由此可以想见先民的想象力是何等丰富与奇特。

这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九头的蛇

九头的蛇,分别见于卷八《海外北经》和卷十七《大荒北经》。

卷八载: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台在其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详注》第408页)

卷十七载: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禹堙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

(《详注》第596页)

不难看出,所谓相柳氏、相繇,名虽不同,实则一人。

汪绂所绘形象如下:

在《山海经》中,九头神、兽除相柳氏外,尚有其他,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即称:“神九首者,相柳之外,九凤九首,木夫九首。

3. 袋子似的帝江

帝江之名,见于卷二《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

多金、玉,有青雄黄。

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

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详注》第109页)

绘图如下:

此图与文字描述非常契合,但与鲁迅所载“袋子似”有些距离,盖“袋子”即指文中“黄囊”。

关于帝江,郭璞注称:“夫形无全者则神自然灵照,精无见者则闇与理会,其帝江之谓乎?庄生所云中央之帝混沌,为儵忽所凿七窍而死者,盖假此以寓言也。

”浑沌凿七窍事,见《庄子·应帝王》,最早为《山海经》作注的郭璞认为,这则寓言是以《山海经》著录的帝江为原型的。

帝江,又称帝鸿,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云:“‘江’读如‘鸿’,《春秋传》(文十八年)云:‘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是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之子也。

”而袁珂《山海经校注》据《左传》相关记载,认为“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

是毕沅以帝江为黄帝之子,而袁珂则径以为即黄帝。

(见《详注》第109—110页)

4.一脚的牛

在《山海经》中,既有一脚的牛,又有一角的牛,虽仅一字之差,但不可同日而语。

一脚的牛见于卷十四《大荒东经》: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详注》第530页)

绘图如下:

后世“夔鼓”一名,即由此得来。

这在不少文献中均有记载,如薛综《东京赋注》“夔如龙,有角,鳞甲光如日月”,《博物志》“夔形如鼓而知礼”,《玄览》“山之精名曰夔,状如鼓,一足而行。

以名呼之,可使取虎豹”,《事物绀珠》“灵夔生东海,似牛,苍身一足,无角,出入必有风雨”,不同文献所记,或似牛,或似龙,或似鼓,说法不一。

一角的牛见于卷十《海内南经》: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 ,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详注》第442页)

此条之下,汪绂未加绘图,但根据此处记载,可知一角之牛为兕,而兕之名又见于卷一《南山经》: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

……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详注》第33页)

绘图如下:

兕,郭璞认为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其皮可充武备,其角可助文德。

关于其体重,郝懿行认为郭璞“三千斤”之说过于夸张,“三”字当为衍文,其重实为“千斤”。

读至此,熟悉《西游记》的读者,应该会联想到孙悟空取经路上遇到的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独角大王,即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吧。

这应该就是它的原型了。

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独角大王

5.“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

刑天,又作“形天”,有时也写作“形夭”,见于卷七《海外西经》: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详注》第389页)

绘图如下:

刑天,《淮南子》中亦有记载,即所谓“西方有形残之尸”。

相传曾与黄帝争夺帝位,失败后被斩首,于是脐口乳目,仍挥干戚(即刀斧),虽化不服。

刑天,在以远古神话为素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名存而实亡,已经很难复原“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这一原始形象了。

以上,我们结合《山海经详注(插图本)》一书,谈了一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所涉及的五种形象,想必读者对该书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们给你做出来了,如果喜欢,就买来一读吧!

点“了解更多”直达购买页面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山海经详注》(插图本)

栾保群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38511

66.00元

《山海经》共计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

该书记载了大量关于地理山川、古动植物、风土民俗、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先民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非常值得一读。

此次推出的《山海经详注(插图本)》,结合郭璞、吴任臣、郝懿行、袁珂等多家注释,对《山海经》一书加以详细注释,内容深入浅出。

为了便于读者更加直观理解文字所述的内容,特将清人汪绂于《山海经存》中手绘的418幅图片移植于相应位置。

另外,书后编制了详细的名词索引,有助于读者快速定位感兴趣内容。

覆盆子 水果 覆盆子 味道

说起覆盆子,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甚至也没有吃过,那么覆盆子是什么水果呢?覆盆子有毒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覆盆子是什么水果 覆盆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是一种水果,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长有倒钩刺。

覆盆子有很多别名,例如:悬钩子、覆盆、覆盆莓、树梅、树莓、野莓、木莓、乌藨子。

覆盆子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有红色,金色和黑色,在欧美作为水果,在中国大量分布但少为人知,仅在东北地区有少量栽培,市场上比较少见。

6至8月间果实已饱满呈绿色但未成熟时采收,将摘取桂冠下的果实拣净梗、叶,置沸水烫1至2分钟,取出置烈日下晒干。

覆盆子果实为聚合果,由众多核果聚合而成,类球形,上部钝圆,底部较平坦,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密被短绒毛。

小核果约呈半月形,背面隆起,腹面有突起,表面棕色,背面及先端有灰白色毛,腹面及两侧有网状凹纹。

质硬,内含棕色种子1粒。

以颗粒完整饱满、色黄绿、具酸味者为佳。

二、覆盆子是什么味道 覆盆子有着酸甜的味道,有点甜甜的,是清甜的,可以补充维生素和增强抵抗力。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如果你还记得鲁迅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也还记得这句话吧?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时,就记住了覆盆子”这个名称,却在很多年之后,才知道了它原来是那么常见又熟悉的一种植物,后来又得知它的另一个美名:树莓。

常见,是因为老家的山林里、小路旁、田埂边、小溪傍到处都生长着这种植物,春天开着或白或粉的小花,春末夏初就开始结出红色酸甜的浆果,也有的果实要到盛夏才会成熟。

熟悉,是因为乌萢的果实实在是童年里难得的一种山野美味。

乌萢成熟的季节,约上三五小伙伴,沿着小路、田野一路寻去,总可以摘到许多。

那种摘取美味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树莓酸酸甜甜的味道,终身难忘。

三、覆盆子有毒吗 覆盆子是无毒的,但是在路边看见了,最好别吃,因为有可能会农药残留在上面。

但是肾虚火旺、小便短赤的朋友以及怀孕初期的妇女请慎重服用。

1、肾虚有火,小便短涩者慎服覆盆子。

2、强阳不倒者忌覆盆子。

3、肾热阴虚,血燥血少之证戒覆盆子。

4、小便不利者勿服覆盆子。

山海经中发现了数千年前建造金字塔的谜团 据说此事与大禹有关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它们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在我们的印象中,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

古代埃及人对神的虔诚信仰,使其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他们甚至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

因而,埃及人把冥世看成是尘世生活的延续。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曾有着众帝之台的记载,据说这就是所谓的金字塔。

《海内北经》称: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 此外,《大荒北经》还记有共工台: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大荒西经》则记有轩辕台: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乡射,畏轩辕之台。

”它们建造的时间,可能早于大禹治水时建造的众帝之台。

众帝之台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按照我们的猜测,无非是为了祭祀而用。

《海外北经》记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台在其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 这相柳到底是何人?据猜测相柳乃埃及法老,大禹杀了他之后,五谷歉收,于是大禹开始建造帝台。

这个说法看起来挺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另一种说法更为靠谱,金字塔实际上是指昆仑之墟。

昆仑之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九井应该就是金字塔,以玉为槛应该是建造金字塔的巨石,开明兽应该是狮身人面像。

同时,再结合上古山海经的地图,金字塔是昆仑之墟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这也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