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躯魁梧,手劲大得能单臂提起成年水牛,是村里公认的第一猛男。
嗓音雄厚的他在山泉边唱着山歌,那声音足以让林间的百鸟停歌。
梁二年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然而47岁那年,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咂舌的事——迎娶了刚满19的小芸。
农历三月,黄梅时节,梁二年穿着一身新裁的蓝布衫,身旁是那位身着喜服,眉眼如画的小芸。
喜庆的鞭炮声中,村长忍不住笑道:“梁二年,你这桃树倒是结了个金疙瘩啊!”梁二年憨笑:“村长,金疙瘩倒是小,我是想树要繁花满枝头。
”小芸则娇羞地低下了头,村中婆婆媳妇们环绕着新娘,她们窃窃私语,也把声音含在风里。
婚礼那天,梁家大宅忙碌异常。
梁二年的大哥梁大年挥汗如雨,正帮忙挑水,他笑着对弟弟说:“二弟,你找的妹妹好似才从书里走出来,听说识大字?”“哦,还会些算术呢。
”梁二年笑着拍了拍大哥的肩膀,眼里带着几分骄傲。
小芸在一旁听到这话,红着脸,她轻声说:“哥哥夸我,我只是比村里的其他姑娘多识了几个字。
”梁家大院的婚宴持续了整整两天两夜,嘈杂的人声和笑语中,闲得慌的七大姑八大姨忙不迭地往新房里看,梁二年则是笑语盈盈招呼客人们。
这天夜里,只听见梁二年对小芸说:“芸儿,你是家里的新花儿,别担心,我会好好照顾你。
”小芸靠在他宽厚的肩上,轻声说:“我知道的,二哥哥。
”随着月光渐渐铺洒山谷,梁家新的故事悄然开启。
岁月如梭,婚后的日子对于梁二年和小芸来说既是甜蜜,也伴随着挑战。
晨曦破晓,鸡鸣声中,梁家的院落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吵闹声,也迎来了家庭生活新的一天。
“爸爸,我要吃糖!”最小的梁枝手舞足蹈地围着梁二年。
而其他孩子们也围拢过来,期待着早餐。
梁二年皱着眉头:“糖吃多了不好,去,去帮你妈妈。
”小芸一边煎着鸡蛋,一边哄着孩子们:“快,帮妈妈拿筷子,吃完饭还要去上学。
”梁家的老屋子已经分不清边界,孩子们的房间堆满了书本和玩具,梁二年多次说要建新房,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搁置。
当年的两人世界,已经变成了满屋子的嘈杂和忙碌。
一日晚餐时,小芸忍不住发牢骚:“二年,这样下去怎么行?孩子们越来越多,我们都快顾不过来了。
”梁二年放下碗筷,认真地说:“芸儿,孩子是福气,他们都有自己的命。
我听老人说过,多子多福,家家都是这么想。
”小芸顿了顿,叹了口气:“但我们也要考虑现实,生活不易啊。
”随着家庭人口的激增,经济压力成了梁家头等大事。
梁二年虽不善言辞,却也四处奔波,想要改善家庭状况。
孩子们也尽自己所能,上学放学后帮忙做农活。
村里人都说:“梁二年,你家子女多,将来不愁。
”“将来不愁是将来,现在要活啊。
”小芸在心里忖度,虽然不言,却时常忧心忡忡。
代沟和观念差异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显现。
有一次,家里的老大梁苗从学校回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爸,我觉得我们应该计划一下家庭,不能这样盲目地生。
”梁二年听后,沉默了好一阵才开口:“苗儿,爸爸知道你学的书多,见识广。
但这是我们梁家的传统,断不能随意更改。
”越是年长的孩子们就越能感受到父母的辛劳,晚上,他们围坐在炉火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如何帮助家里。
由于学校里的新思想,孩子们的观念与父亲大相径庭,但他们也深知农村的传统难以改变。
这样的争论在梁家成了家常便饭。
小芸也在私下劝梁二年:“孩子们都上学了,眼界开阔,我们有必要听听他们的想法。
”岁月并没有因为争论而停滞,梁家的故事仍在继续。
小芸和梁二年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争执不断,但看着一大群儿女或学习、或工作、或嬉笑,也觉得这就是生活,繁忙而真实。
岁月流转,经济的压力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梁二年和小芸的心上。
梁二年朝夕辛劳,但几个孩子念书,几个又太小,家中需求日益增长,他感到力不从心。
一日的傍晚,梁二年正额头上沁满汗水,他刚从田里回来,小芸迎上去:"二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孩子们需要更好的生活。
”梁二年累得直喘气,但依旧坚定地回答:“芸儿,老天爷让他们来到这个家,我们总得尽力养他们长大。
”小芸烦躁地把饭菜摔到桌上:“可是我们也得有个计划!就这样生生不息,怎么养得起?”梁二年皱眉沉思,尽量平静地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丢下田地去城里?城里有钱赚,可我们会什么?”小芸泪眼婆娑,泣不成声:“我不是要丢下这里,我只是想要个能够守住的家,不是让孩子们都受苦。
”“受苦?”梁二年大声一呵,“务农是我们的根,爹娘也是这么过来的,孩子们懂得知足。
”“知足?”小芸哽咽着,“二年,你看看大城市的孩子,他们有机会,我们的孩子凭什么不行?”争吵突然停止,长子梁苗站在门外,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说:“我知道家里不易,我可以不上学了,去城里打工。
”小芸和梁二年都愣住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孩子们会因为他们的争吵作出这样的决定。
这时,其他的孩子也围了上来,一个个表达愿意为了家做出牺牲。
梁二年看着这些心爱的孩子,心中深感愧疚,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却始终没有流下来。
小芸揽着孩子们,深夜里,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未来的打算。
家庭的事情,不能只靠两个人的决定。
他们开始真正的沟通,讨论每个人能做的事情和为家庭奉献的方式,眼前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们知道,只要一家人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经过一家人的深夜讨论,梁二年和小芸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知道需要改变,需要全家一起努力才行。
在村里长辈的劝解和帮助下,一家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村长找到梁二年,叹了口气说:“二年啊,咱们这个村子就你家孩子多,你也得为他们想想出路啊。
”“是啊,村长,我这就得想想办法。
”梁二年回答。
小芸开始充当家庭与外界的桥梁,“今天听到镇上的合作社要招工,哪位孩子想去?”大女儿梁苗举手说:“妈,我去,我要为家里做点事。
”年长的孩子开始外出打工或者在村内找工作,梁二年也开始在农闲的时候外出打短工,而小芸则在家带小孩兼顾家中的蚕桑事业。
“二年,你看,我养的这些蚕,”小芸高兴地对梁二年说,“可以卖个好价钱哦。
”梁二年惊讶地看着小芸:“芸儿,你们女人家还真有些门道。
”家庭逐步走上了正轨,梁家的孩子在学校也表现突出,梁二年和小芸也学会了欣赏对方的长处和努力。
家里虽然仍旧热闹非凡,但人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一天,梁二年坐在门前,眺望着自家的田地,孩子们一个个在田间劳作或在外求学,小芸在身边忙碌,他突然感慨起来:“芸儿,你说,咱们这样的日子,是不是也有它的美好呢?”小芸挽着梁二年的胳膊,笑着说:“只要大家在一起,什么日子不美好?”夜幕降临,一家人在灯光下围坐一起,虽然有些疲惫,但满是幸福。
梁二年望着一家子,心中泛起了未来的希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