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体育报》(《中国体育报》前身)记者,我有幸见证了他前两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情景。
他第一次破世界纪录是1983年6月11日,地点是北京工人体育场,第五届全运会的田径预选赛。
因为是预赛,各路好手以取得决赛权为目的,当天其他项目的比赛总体较为平淡,当时观众已陆续退场,只有各队的参赛者与一群跳高发烧友仍围聚在跳高架四周。
等朱建华脱掉外衣准备试跳时,天色已开始变暗。
我当时就站在海绵包的正后方,视野非常开阔。
每个高度他如履平地,只在新亚洲纪录——2.34米的高度上才擦落了一次。
但从他的实力与当时的状态看,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悬念。
我已经在构思,如何采访这个新飞人在数月之内就将具有世界水平的2.33米轻松刷新。
不料,朱建华这时一个炸雷般的声音让全场沸腾起来,“2.34米不跳了,我要2.37米!”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还有幸亲眼目睹冲击世界纪录!此时,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跳高架前。
朱建华是逆时针方向启动,左脚起跳。
这一次,他从助跑、起跳到过杆,速度快得惊人,过杆后闪电般收腹,给人感觉他的身体是从人类跳高的新高度上一下子砸到了海绵包上。
横杆纹丝未动。
据我观察,他的身体与横杆至少还有2到3厘米的距离。
朱建华第二次打破世界纪录是3个多月后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
这届全运会,朱建华是当然的一号明星。
男子跳高决赛于1983年9月22日下午在虹口体育场进行。
由于要求到内场的中外记者太多,组委会只分配给《体育报》两个内场证。
为了搞好深度报道,报社领导破例,将本该属摄影记者专利的内场证中的一个给了搞文字的我。
为了不阻挡镜头取景,这次我是蹲着看朱建华比赛的。
从低角度看那个人类的新高度,更显崇高与遥远。
朱建华能独步险峰,有他独特的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的技术特点。
在这个新高度面前,他在第二跳就完成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壮举。
当时我的感觉是:他离地面可真高!在第二天出版的《体育报》头版的特写中,我写道:“2.38米的横杆,犹如一座高峰,耸立在面前……”这可是真情实感。
朱建华以2.39米第三次打破世界纪录是1984年6月10日,在德国埃伯斯塔特。
那一次,我没能在现场,但是我仔细观看了比赛录像。
6月13日,当朱建华与他的教练胡鸿飞回国时,我去首都机场迎接他们,并同车进行了采访。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以2米31屈居第三,但他并未放弃追求与奋进。
1985年3月24日,在广州,他轻松跃过2.35米,险破2.40米。
那次我也破例拿起了相机。
事后,我在《体育报》上发表了这张背景是2.40米,他飞在飞跃横杆而横杆当时纹丝不动的照片。
作为一名专业记者,我认为朱建华是中国乃至世界田径运动的一员大将,一个奇才。
他虽然没能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但他365天内三破世界纪录的壮举,是人类跳高史上的一座丰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