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哭鼻子人们一般认为很正常,而男人哭泣却可能会被当成另类。
关于哭鼻子,男人与女人有何不同呢?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爱哭泣?此前众多研究成果显示,女性哭泣确实比男性多得多。
卢瑟福在研究中也发现,这种情况现在还是没有变化。
在英国广播公司“卢瑟福与弗里奇事谈”节目中,进化生物学家亚当-卢瑟福和汉纳-弗里试图向人们解释男女哭泣差异的科学秘密。
1982年,心理学家威廉-弗雷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发现,女性平均一个月哭泣5.3次,而相对刚毅的男性平均一个月只有1.3次流泪。
女性一次哭泣平均持续时间5到6分钟,而男性哭泣时间平均下来只有两三分钟。
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家艾德-威格尔兹一直致力于对人类哭泣的研究。
他所有相关研究成果都证明,人类哭泣确实存在性别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始于儿童时代。
在婴幼儿期,哭泣是不分性别的普遍现象,所有婴幼儿都一样。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哭泣应该属于父母的听觉指示器。
因此,要想解释哭泣的性别差异,就需要从儿童进入成年这一阶段开始研究。
很明显,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支持这一观点的直接证据也很多。
在不同国家反复进行的研究发现,一个社会越容易接受哭泣,人们哭泣的现象就越普遍。
威格尔兹还发现,在越富裕的社会里,哭泣的现象越多;这或许表明繁荣让人们更易表达情绪,让人们变成了“哭泣的婴儿”。
但是,威格尔兹认为,并非只有社会环境在抑制男人哭泣。
除此之外,还有睾丸素因素。
比如,前列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服用了可能降低睾丸素水平的药物,他们哭泣的次数更多。
有人也许会认为,他们是因为得了癌症才会情感更加脆弱。
威格尔兹在近期一项研究中试图评估人们在一场大哭之后是否会感觉更好。
2015年,他要求志愿者在观看两部催人泪下的著名电影之前报告他们的情绪状态。
在观影结束后、结束20分钟后以及2小时后,志愿者又被要求分别填写同样的表格。
调查结果很明显,那些没哭的人情绪没有任何变化,而那些哭过的人心情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好转,这种情况可以解释为一种情感宣泄效应。
在一场大哭之后,人们似乎感觉更好。
人类是唯一会因为情感原因而哭泣的物种。
这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研究课题,我们仍不清楚人为什么会哭。
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为什么身体疼痛和心理伤痛都会让人哭泣,甚至在最幸福的时刻也会流眼泪。
我们是社会动物,哭泣可能是我们的灵魂或重要的内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
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