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当今的世界地图,满眼尽是花花绿绿的各国领土,21世纪的人类早已将地球的表面几乎探索分割完毕。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地图最下方时,就会发现仍然有一片雪白的大陆并未被任何国家占据,这就是我们人类至今还在探索中的南极洲。
▲南极洲在地球的位置
南极洲地处极地,不存在土著居民,也不适合人类居住。
直到19世纪才被俄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以及一个美国的猎海豹者相继发现,从此揭开了这片“未知的南方大陆”的神秘面纱。
自此以后,世界各强国纷纷派遣探险队前往冰雪皑皑的南极洲。
但除了科学考察,各国也存在着将南极洲据为己有的私心。
▲1911-1912年英国冲击南极点小队合影,右二为队长罗伯特·斯科特
直到今日,虽然有数个国家在南极有领土宣称,但并未有任何一国取得一寸国际公认的领土。
也就是,这些国家的宣称并未被世界承认。
为何南极洲被发现二百年来都没有被事实上占为领土?世界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成为了未被瓜分的“最后的净土”,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原因?
▲南极冰川美景
一、南极洲:地球最后一块处女地
南极洲在史前时代原本也是一块气候温和、生机勃勃的土地,这一点从南极出土的各种古生物化石中就可以发现。
而地壳运动却把它慢慢地推到了地球最寒冷的南极,如今它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也有890千米之遥,是七大洲中唯一未被原始人类踏足的土地。
▲俄国海军军官冯·别林斯高晋,他是第一个发现南极洲的探险家
南极洲被发现后,各国的探险队纷至沓来。
而这些最初造访的勇士们踏上南极洲的后,他们的名字也往往被作为新发现地的名称流传至今。
例如,美国的威尔克斯探险队在1840年发现了一片陆地,这里就被命名为“威尔克斯地”,一年后,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先后探索到后世以他为名的罗斯海、罗斯岛与罗斯冰架。
▲罗斯海、罗斯岛地图
虽然对南极周边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但进军南极内陆与南极点却非易事。
最高达-90多摄氏度的严酷极寒、每次长达半年的极昼极夜天气、暗藏杀机的白色荒原、和极为困难的交通后勤,给南极深处探险带来了重重阻碍。
▲艰苦的南极探险队
直到人类发现南极洲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广袤的内陆才逐步被探险家们征服。
1895年,有据可查的登陆南极大陆记录,经过一批批探险家们的不懈努力,1911-1912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相继率队到达南极点,完成了征服南极大陆最深处的伟业。
斯科特一行人虽然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最终全体殉难,但这场“伟大的悲剧”也让他们名垂青史。
▲阿蒙森与斯科特的探索路线,绿色为斯科特,红色为阿蒙森
为何英国等世界列强,与挪威这样的极地探险大国如此热衷于南极探险?
第一,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对世界各地的探索与殖民仍在进行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探险家们,都对征服南极有着浓厚兴趣,即使南极气候恶劣不可能成为殖民地,但各国对在南极抢占地盘的热情依然不减。
毕竟历史上,殖民地很多都是“先占先得”,谁都不想坐失良机。
▲阿蒙森探险队在南极点的挪威国旗前
其次,南极探险正值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探索南极这片从未被人类干涉的荒原,对科学界来说几乎是在开采金矿。
南极埋藏的古生物化石、矿产资源、古代气候环境变迁的遗迹等,都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一手研究资料。
因此,英国、法国、阿根廷、智利这些南极探索起步较早的国家,就像过去欧洲列强对亚非拉殖民一样,发现南极洲后很早就提出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试图占领。
然而与亚非拉不同,南极洲并非登陆后就可以有效占领并统治的地方,英法等国在世界各地占领殖民地,再获得各国的广泛承认的传统方式,在南极这片空无一人的大冰原上却行不通。
即使如此,这些国家(包括从英国独立出来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时至今日仍然保留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但至今未能如愿。
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各国在南极的宣称领土范围
二、对南极的争夺
即使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南极的煤铁天然气等深藏冰下的资源还是无法开发利用,表面上看,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几乎无利可图。
但从长远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南极这片资源丰富的处女地,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肥肉。
早在1908年,英国宣称对“英属南极领地“拥有主权。
1912年,日本人也在探索到的南极一块地区插上了太阳旗,并命名为“大和雪原“,声称日本拥有此地主权。
1923年,英国的新西兰自治领提出对“罗斯属地“的领土声索,第二年,法国提出对“阿黛利地”的领土声索。
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这两块土地皆是从南极点出发划分的一定范围的扇形领土,这是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英国与英属南极领地的相对位置图
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新的国家对南极的某些地区声索领土,掀起了一阵“瓜分南极“的热潮。
而在这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声索领土重叠的问题,英国、阿根廷、智利三国不约而同地看上了南极半岛及其周边地区。
▲标红位置为新西兰罗斯属地,其他各国声称领土均按扇形划分
原因很简单,这里也正好和南美洲距离最近,智利与阿根廷也想要这块离自己位置最近的土地。
这也是这片争议地区与罗斯属地的中间地带,即面对太平洋的“玛丽·伯德地”至今没有国家声索的原因。
鲜为人知的是,远离欧洲的南极大陆也被二战所影响。
挪威在1939年被纳粹德国攻占,挪威宣称领土的“毛德皇后地”也被德国占领,与德国新发现的“新施瓦本“合并成德国的占领区。
▲新施瓦本地区徽记
当然,随着二战轴心国的战败,“大和雪原“与”新施瓦本“不复存在。
而英法挪等国也在二战中受创。
与此同时,世界反殖民潮流兴起,战后一段时间内再没有国家对南极地区提出领土声索,而试图瓜分南极的举动也势必会被美苏两大国制止。
二战的惨痛,让世界人民希望南极这片最后的净土不再被政治军事沾染,制定一个世界性的南极公约迫在眉睫。
三、南极,是世界的南极
战后一度被打断的南极科考工作告别了英雄主义的探险队,以科考站的形式再次蓬勃开展。
两次世界大战前,只有阿根廷在南极建立了一座常年科考站,1947年智利英国建立了自己的南极科考站后,各国的科考站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
在之前对南极提出领土声索的英法澳智阿等国,成了南极科考事业急先锋。
▲英国首座南极科考站锡格兰尼岛站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后来者也不甘示弱,在50年代开始大建科考站,南极洲俨然变成了各国的共同科研场所。
为了协调各国在南极的科考行动,防止南极被政治军事波及、以及保护南极洲未被人类破坏的原始生态环境,1955年,12个国家在巴黎举行南极问题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就是后来的《南极条约》及体系的先声。
也正是这次会议,决定了至今没有任何国家在南极洲占有领土的格局。
会议决定暂时搁置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协调各国的南极科考计划。
这体现了没有在南极声索过领土的美苏,以及其他国家不希望南极被某些国家独占的意愿。
在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人类在南极问题上能够保持住克制,对南极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意义深远。
▲南极卫星地图
1958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巴黎会议11国来华盛顿开会商讨一个正式的《南极条约》方案制定。
经过了多轮谈判,1959年12月1日,规定了世界各国在南极洲这块无主之地上行为的《南极条约》签订,并在1961年生效,南极条约体系也随之形成。
▲南极条约组织旗帜
条约的制定将参与南极活动的各国约束在了一个框架之下。
它的第一条“南极应只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军事性质措施”和第四条“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并禁止新的领土要求”严厉地制止了在南极的一切政治军事行动。
美苏英法作为条约缔约国和有投票权的协商国,成为了维护《南极条约》最有力的力量。
▲南极各国常年科考站分布图(截至2009年)
1983年,中国加入南极条约体系,随后1985年中国建立长城站,并被接纳为协商国之一。
这样,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均加入了这一体系,使得《南极条约》的效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而中国加入之后,时至今日在南极共建立了四座科考站,大大地推进了南极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事业。
在南极条约体系下,各国科考站虽有国籍区别,但科学无国界,任何一国的科考站都会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与游客。
在南极这片无国界的大陆上,只有科学精神和普世精神。
而在可预期的将来,南极也将是如此,任何国家将南极据为己有的图谋都不能也不可能实现。
▲位于南极点的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四、无法占领的雪原
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现状,不仅仅是南极条约体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个全球性体系形成前的一系列因素,也是让南极未被事实占领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缺乏机遇,南极发现太晚,无人居住且极端气候等等特殊的因素,让人类花了更长的时间才得以深入并了解这片大陆。
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将南极表面基本探索完毕。
然而在这之后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全球大部分国家都被战争所影响,人们对南极这个世界的角落的关注度自然而然地就被转移了。
到了战后,想要在南极抢占地盘的国家早已失去了机遇。
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自然,南极不仅地理位置偏僻,气候恶劣,生态脆弱,而且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高达2300多米。
南极虽有世界最大的淡水、铁矿、煤炭资源,但目前无法开发利用。
南极今天的经济还主要是渔业和旅游业。
人类要在那里生存,必须仰赖母国的补给援助,这对国家是一笔吃力不讨好的巨大开支,英法这种本土遥远的国家更是如此。
▲南极的阿德利企鹅,吸引了无数游客
智利、阿根廷等作为南半球国家虽有地利,却受制于自然条件,要占领一片领土,必须有足够的人口。
然而即使在相对温暖的夏季,今天的南极也不过只有5000余人,主要是科研人员与游客,而且集中分布在驻扎南极的各处科考站中。
对于这样一个面积比欧洲还要大的一个大洲而言,这样的人口密度实在是太低,更何况,将近一个世纪前的南极人数还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因此各国虽有心派人占领,但条件也不允许往南极派遣大批常驻人口。
如此一来,对南极的领土要求也只能停留在要求的层面,直到后来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一切国家的领土主张。
▲拍摄于南极科考站的极光美景
作者:流离风中叶
编辑:Thomas (唐)
【环球情报员】是一个分享全球人文、地理、历史的科普知识平台
欢迎在文章下点击【为我投票】↓↓
国庆中秋长假过后,人们出游兴致却没有消减:寻一家民宿住下品味慢生活,找一条老街挖掘背街小巷里的美食,去一处田园村镇偷得浮生半日闲,觅一间最美书店让时光在纸张间停留……一种以距离近、时间短、随心性、慢体验为特点的“微旅行”悄然兴起。
“微旅行”利用时间空间上的“微”,让市民游客在个性化、主题化的深度体验里,像手持放大镜般发现和欣赏生活之美。
游客打卡石梅湾凤凰九里书屋。
杨师忠 摄 “微旅行”受市民青睐 “一想到长途旅行要规划路线、收拾行李、舟车劳顿,我就犯懒了,所以选择在周末等空闲时间和朋友一起在周边找些好玩有趣的地方待一待,享受生活。
”在海口市民刘安珠看来,不用花太多时间,不用带太多行装,不用全盘规划和刻意安排,利用闲暇时光即可实现“说走就走”,率性而为,尽兴而返,是人们缓解压力的方式。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的调查显示,56.2%的被访者选择旅游时间控制在2—3天最为合适。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也显示,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夜间美食、城郊乡村游高位运行。
有35.8%的游客认为“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国内中长线旅游变为省内游或近程游”,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闲游。
这在我省旅游市场中也有所体现。
海口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里唯美梦幻的粉黛乱子草爱心广场迎来众多打卡的市民游客;文昌市铺前镇迎来许多为寻味糟粕醋而来的吃货;琼海市留客村被热衷于乡村休闲的人们发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微旅行”具有旅行目的生活化、出行方式多样化、产品需求品质化、消费支出大众化等典型特质,这既是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旅游生活方式的变革。
“‘微旅行’不要大而全,它是小而精的,在目的地选择上没有固化的边界,更能满足城市人群去体验、感受和收获生活之美、生活之趣的需求。
”天恒旅业营销中心总监张惟惟表示。
市民游客在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粉黛乱子草爱心广场拍照。
袁琛 摄 休闲生活里的深度主题游 心之所向即为景,行之所到即是游。
相比千里迢迢去遥远之地看风景,发现身边的美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微旅行”显得更方便、更轻松。
与此同时,“微旅行”也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把一处景点、一个街区、一个主题去慢慢游、细细品、深度游出不同的味道。
作为一个新海南人,刘畅对海南本土文化十分感兴趣,周末常常去往海口骑楼老街。
“在骑楼戏院可以边喝咖啡边听戏,在一碗辣汤饭里体味海口老味道,再走到东门市场,目不暇接的海鲜干货里都是这座海岛的人间烟火气。
”刘畅说。
而热爱摄影的“老海南”高煜一有空闲便走进万宁山钦湾等小众景点待上一晚,去拍摄海岛夜空上的斗转星移,喜欢文艺范的女朋友则待在石梅湾的“海南最美书店”凤凰九里书屋,在海风吹拂中享受阅读时光。
在个性化、主题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微旅行”中,美食、娱乐、建筑、技艺、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皆可成为“微旅行”的吸引物,“微旅行”所对应的是“微目的地”。
“许多人是冲着我家民宿来到这里的,在入住的一两天时间里,或是去清澜买海鲜自己回来做,或者去石头公园观沧海,或是在夜里跟着村民在海滩抓螃蟹。
‘微旅行’其实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生活。
”文昌海暇民宿负责人张帆说。
游客在福山镇的咖啡馆悠闲品咖啡。
苏晓杰 王家专 摄 打造旅游新消费品牌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休闲旅游的本地化趋势明显,人们更加热衷于本地游、周边游,来自本地旅游休闲的需求正在孕育新的市场空间。
我省旅游从业者们也看到了“微旅行”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依托周边资源,根据旅游地域性和差异化因素,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推出拥有超值体验的“疍家港湾游”,游客可以乘坐游船参观疍家渔排水上人家,一睹当地“海上110”(新村港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的与众不同,还可喂食深海石斑鱼感受渔家渔趣。
当人们不再执着于空间距离上的“远方”,而是愿意在城市及周边发现新潮的玩法和体验,本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面向本地游客为主的一日游、两日游等“微旅行”产品,帮助游客寻找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新体验,体会在近处旅行的乐趣。
“‘微旅行’的需求更为纯粹,目的地更为精准,主题性也愈发突出,我们也在不断挖掘新的旅游资源,更新旅游产品,围绕核心目的地推出更多游玩体验,为人们打造不同的生活方式。
”张惟惟表示,今年以来推出的“东寨港红树林 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 铺前老街”打造出江东“微旅游圈”,“白沙罗帅村 五里路茶园 仙女溪瀑布”为市民游客营造户外生活体验,颇受消费者青睐。
而如何让“微旅行”的体验更丰富,如何在“微旅行”中更好地融入本地的历史风貌、时尚潮流、文娱生活、特色美食等元素,也值得旅游业者深入研究。
“微旅行”小名片 顾名思义,“微旅行”即短小的旅行,随时可以出发,说走就走,不需要太多的行装,也不需要长时间精心策划和刻意安排,以距离近、时间短、随心性、慢体验为特点。
“微旅行”在目的地选择上没有固化的边界,具有明显的“去景区化”特质,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不同于以往传统视角,“微旅行”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微”,换取更加有深度和细致的体验感。
在身边寻找更容易抵达的风景和生活,让每一次出发都心生雀跃。
突然萌发想外出走走的念头时,以游客的视角挣脱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不论是寻一处美食、觅一座建筑,还是观一门技艺、找一些乐趣,海南本地“微旅行”可谓选择多多。
生活的新鲜感,就从一场“微旅行”中开始吧! 建筑 对于喜爱旅游和摄影的人们来说,极富特色的街道建筑,不仅是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情的体现,更是拍照打卡的热门之地。
在本土文化、南洋文化、海洋文化交融里的海南,各类建筑特色不一,这里有红墙清幽的祠堂庙宇,有穿越历史岁月的南洋骑楼,有青砖黛瓦的乡村民居,也有世纪大桥等地标性建筑,有造型大气的博物馆,有伫立海边的灯塔……行走之间,去发现沉默不语的建筑之美吧。
打卡推荐: 世纪大桥、五公祠、骑楼老街、宋氏祖居、溪北书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神州半岛灯塔 美食 都说逛吃逛吃才是旅行的意义,因为美食中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认真。
对于许多游客来说,在海南休闲度假游玩,除了欣赏风景之外,更乐意享受美食、体验文化。
如果觉得太累了,可以放松一下,走出家门,开启逛吃逛吃模式,在沿途美景和大街小巷里感受久违的烟火味。
海南美食众多,除了远近闻名的“四大名菜”和让人大快朵颐的海鲜大餐,还有许多特色小吃散落在全岛各地,绝对不枉你为它而来。
打卡推荐: 去海口水巷口吃辣汤饭,去文昌铺前吃糟粕醋,去琼海嘉积寻味杂粮小吃,去兴隆品咖啡吃糕点,去陵水吃最正宗的酸粉,到三亚尝一碗港门粉,去临高吃香喷喷的乳猪,到儋州那大吃正宗米烂 休闲 身处海岛,慢调悠闲的生活方式最具休闲度假气息。
喜欢小酌的人们,海边的餐酒吧气氛氤氲,可以度过悠然自在的夜晚时光;热爱咖啡的人们,小镇上乡村里都有本地咖啡馆,你可以体验不同于都市精致生活的别样滋味;寻求方寸间静谧的人们,也可去到风格各异的书屋里感受阅读带给人的满足;热衷户外运动的人们,则有日月湾、后海等地可供冲浪、滑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找到自我。
打卡推荐: 海口外滩餐吧、琼海海的故事餐酒吧、兴隆瓦西里咖啡店、石梅湾凤凰九里书屋、三亚西岛海上书屋、万宁日月湾、三亚后海 (记者:赵优)
据黑猫投诉,上海小朱(化名)和丈夫计划今年12月去南极玩,临行前被通知:夫妻只能分房入住。
小朱说,去年双十一自己在飞猪平台上下单购买了19万的南极邮轮游,因为支付限额,夫妻分开下单一人各付了一半。
今年4月,小朱称自己加了客服微信,明确自己和丈夫是同行的关系,并提交了结婚证。
10月,小朱被客服告知,虽然当时定的是双人间,但自己和丈夫的床位被分开在两间房间,并且需要和陌生人拼床睡。
客服称,当时他们只说两人“一起”,没说“一起住”,小朱和丈夫的床位被分开了。
小朱和客服的聊天记录显示,确实少打了一个“住”字。
小朱表示,“国内的邮轮你只要是报一间,不可能同行人是分舱的。
” 小朱向飞猪客服提出要换房,但被拒绝,理由是现在邮轮已经满员了,无法调整。
小朱非常愤怒,认为这是文字游戏,南极游气候恶劣且长达两周,如果夫妻要和陌生人拼房,他们就不想去了。
然而,订单早就已经不能退了。
飞猪:未告知为夫妻 19日下午,据蓝鲸新闻报道,飞猪方面回复称,两笔订单为分开下单,两位用户下单前、下单后、预约船期等环节均没有向平台提出同住需求,其房间已于去年11月份确定,且船方已于7月完成所有房间的分配。
报道中引用的4月21日截图,系飞猪客服联系消费者上传签证材料时,发现两笔订单电话相同,主动询问两人是否同行,平台于8月份被告知双方系夫妻,11月份收到结婚证材料。
图源:黑猫投诉 来源:九派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