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戴的说法,不戴也有不戴的理由。
我们结合丧礼规范文本的规定,讨论一下这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秦汉之前,人头上没有帽子,头上有的叫冠中国第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的。
《说文解字》里没有“帽”字。
但《说文解字》里有“冃”字,释义为:“小儿蛮夷头衣也。
”“帽”字就是参照“冃”字造出的字。
就是说,“帽”是后起字,秦汉之后才有,到楷书里才定型。
所以,中国古代,人是没有帽子的,即没有像现在这种款式的帽子。
古人戴在头上的东西叫“冠”。
但冠与帽子的差异很大。
冠是标志人身份的,诸侯天子头上戴的叫“冕”,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头上戴的叫“弁”,一般庶民百姓没资格戴冠,所以叫黔首。
中学课本就有贾谊的《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是黑的意思,黔首就是一个一个没有戴冠的黑黑的头。
2、古人续发不剪发,头发很多很长,戴帽子是很麻烦的事情我国古代,人是不剪发的,而是续发。
《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将头发与孝道相关联。
就是说,头发不是生活问题,而是社会层面的德化问题。
这就大了。
但随着年龄增长,头发越来越长,需要处理。
青少年时期,男孩将头发笼在头顶扎起来,叫“总角”,形状上小下大,像个“小”字,所以小男孩叫“小子”。
女孩在头顶将头发左右两边各扎一角,形状像“丫”,所以女孩称为“丫头”。
成年以后,男子束发向上、加冠、用笄,标志成年;女子将头发笼于后脑,加笄,标志成年,可以婚配。
《仪礼---士冠礼》就是专门讲加冠礼的。
明清之前,冠礼是重要的礼仪制度。
加冠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是不戴冠的。
男子必须行“冠礼”之后,才能结婚,这是基本规定。
3、冠与帽子是根本不同的古时候的“冠”都有一项基本功能,即固定头发。
由于不剪发,头发很多很长,所以,古代人的冠都很大很长。
后世讲“高帽子”,其实就是古时候的冠。
因为“冠”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的,所以俗语中有“戴高帽子”的说法,恭维人的话。
古典社会条件下,不管男人女人,都用笄。
笄是束发用的,就是固定头发用的,有木质的、竹质的、金属质的。
女人用笄叫簪,男人用笄叫弱。
所以,男人二十束发叫弱冠,女人十五束发叫及笄。
皇上头上戴的是皇冠,娘娘头上戴的是凤冠,官老爷头上戴的是乌纱,当兵的头上戴的是盔,一般老百姓头上戴的是头巾。
凤冠4、规范丧礼是没有帽子的,即逝者不戴冠《仪礼-士丧礼》有:“鬠笄用桑,长四寸,中。
” 鬠即髺,束发的意思。
郑玄注说:“桑之为言,丧也。
用为笄,取其名也。
长四寸,不冠故也。
笄之中央以安发。
” 贾公彦疏讲:“云‘长四寸,不冠故也’者,凡笄有二种:一是安发之笄,男子、妇人俱有,即此笄是也;一是为冠笄、皮弁笄、爵弁笄,唯男子有而妇人无也。
此二笄皆长,不唯四寸而已。
今此笄四寸者,仅取人髻而已,以其男子不冠,冠则笄长矣。
此注及下注知逝者不冠者,下记云:‘其母之丧,鬠无笄。
’注云:‘无笄,犹丈夫之不冠也。
’以此言之,生时男子冠,妇人笄。
今死妇人不笄,则知男子亦不冠也。
”就是说,丧礼规范文本《仪礼》明确规定,对逝者穿戴入殓不用冠。
归结一下:冠就是帽子。
丧事从古,所以逝者不戴帽子。
古今几千年,人事不同天。
今非昔比,应当与时俱进。
一定要为逝者戴帽子的,戴就戴,你乐意叫好。
各信各教。
不抬杠。
及笄礼
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不计其数,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
以下介绍的只是传统的和现今比较流行的寿衣的种类:衾:裹尸的包被,形似斗篷,以绸、缎面料织成,绣以花卉、虫鱼、寿星等吉祥图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层。
寿衣:寿衣包括衣、裤、裙。
衣有长衫、短袄、马褂、旗袍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寿帽:寿帽又称寿冠。
男的一般用礼帽、便帽,也有戴传统的清朝瓜皮帽的;女的特别是我国南方的老年妇女,常戴蚌壳式绒帽,有"老夫人"相,但不适合中青年女性。
寿鞋、寿袜:寿鞋一般是中式布鞋或西式皮鞋。
寿袜一般为棉布袜。
扩展资料:传统寿衣:中国传统寿衣设计与明朝日常服饰相同。
历史相传这是因为明末吴三桂向清军投降时,特别要求满清南下后允许汉人在生时穿清服,在去世时穿明服。
另有说法说这是当时的汉人对满清剃发易服表示不满的一种途径(清朝当时只规定了生者需易服,而未提及死者)。
现代寿衣:满族入关后,于顺治元年(1644年)厉行“改冠易服”法令,有些乡间百姓,因不知法令,偶尔穿著明代服装进城,大多被剥得全身精光,咸以保全性命为幸。
清政府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满族服饰,尽管汉族和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对这种大规模的改冠易服难以接受,但毕竟是大势所趋,况又有严厉的法律制约,所以也就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满族的装束。
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太相同,做法也各不一样,给家中老人换上新衣,有的要在家停放3天,5天或者更多天。
等亲戚朋友来祭奠,还要求吃面条有的地方是吃饺子,有的地方甚至是吃的不熟的那种,至于寓意至于他们懂得了。
2、 报庙。
在农村这个地方,老人在过世的当晚,儿子要去祖坟前面跟祖宗们报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然后再准备后事。
3、烧倒头纸。
在家里人去世后,要将逝者移到堂屋里,双脚朝里头朝外,在床前放一个盆用来烧纸,以便有人来祭奠。
4、吊唁。
在起丧前,会有很多逝者的家人朋友来吊唁,根据身份关系不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是鞠躬,有的要跪拜,也有的要行大礼。
5、路祭,送盘缠。
在农村里,送出丧后,在路途中,吊唁的宾客要再行送别,也就是惜别的意思,最后大家散去,娘家人会跟到坟地里,拿点吃的给丧葬的队伍。
6、扯孝布。
也就是穿孝服,在农村里根据关系的不同,有的只需要戴孝帽,如果是很亲近的人要穿白孝服,白绑腿,白布绑鞋,全身白色。
7、送殡。
这个是葬礼中最让人悲痛的场景,逝者家里会请民间唱戏班吹奏哀乐,孝子们走在前面,拿着逝者的照片,亲人们也跟着大哭,表达自己的悲伤难过之情。
8、开土。
也就是在亲人下葬的时候,别的人不能动墓土,必须要孝子先开头挖几下,借此来表达对亲的的缅怀之情。
9、圆坟。
在丧葬结束后的第三天,逝者的家人要去坟前圆坟,也就是修整坟地,将坟堆的越大越好,这个也预示着发家的意思。
10、烧七。
在农村里有这样的习俗,在完成葬礼后,满七子女要给逝者“烧钱”,也就是希望亲人在泉下也有钱用,一般大家会烧完“五七”,然后再接着“周年”,再慢慢地一家回归到平常的生活。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流程,都是家人对逝者的不舍与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并且各个地方也有各地的风俗,我们要尊重地方的民俗,遵守各地方的习惯。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