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而序同叙,又指前言、绪、引、弁言。
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
书籍中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
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
文章中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
也可以理解成你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2.词语意思相近而各不同 见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序】 次第:顺序。
秩序。
次序。
工序。
程序。
序数。
排列次第:序次。
序列。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
序跋。
序曲。
序幕。
序论。
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
指季节:四序。
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庠序。
【序言】(叙言)xùyán [名]序文。
【叙言】xùyán 见[序言]。
【序文】(叙文)xùwén [名]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 写作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叙文】见[序文]。
【绪言】xùyán [名]发端的话:绪论。
【绪论】xùlùn [名]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从序文的本质意义理解,介绍、评述两方面的价值各有千秋,事实上,既有纯介绍式、纯评述式的序文,也有夹介绍夹评述式的序文。
翻开古今中外书籍看看,有序无序的书均有。
著名诗人李瑛出版的集子多达40余部,几乎都没有序文。
有的书(特别是古籍书),则常见有多篇序文置诸卷首。
可见一本书要不要序文尽可见仁见智,我个人则认为书还是以有序文为妙,我一直把每册书的序文视若“通道”、“桥梁”和“药引”。
有序的书,可以是自序,它偏于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可以写些其他想让读者知道的事情。
大多数书则由他人作序。
不论自序或他人作序,序文一般都居著作正文之前,跋文殿后。
但也有例外,如《太史公自序》,就置于书后,成为一个特殊的体例。
我们常在古文中读到另一种序文,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韩愈《送孟东野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等,属于“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多为美文,和书序有别。
序文的写作特点序文即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1]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
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如《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是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2.序文体名指的是什么 也叫“叙”。
说明著书宗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或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的文章。
序能由著书人自作,也能请人代作;能为一书一篇而作,也能为专 *** 集而作。
最初的序置于书后。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叙》等。
自萧统《文选序》开始,序文移到书前,而把列于书后的序叫做“跋”。
正式的序大约出现在汉代,序的内容除阐述“序典籍之因此作”(王应麟《辞学指南》)外,还包括全书的和提要。
从性质上分,这时期的序能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为主,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一类以议论为主,如刘向《战国策序》。
后世继承和发展了这两类序文,出现了许多文学史上的名篇。
传世名篇如庾信《哀江南赋序》、欧阳修《伶官传序》。
3.兰亭集序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