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
陕西省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貌构成。
2、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地势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是典型的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
3、河北省:简称“冀”,省会石家庄。
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
4、山东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5、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1、江西省:简称赣,省会是南昌市。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华东地区,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
2、安徽省:简称皖,省会是合肥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3、湖南省:简称湘,省会是长沙市,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
4、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是武汉市。
地处中国中部地区,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5、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是郑州市,位于中国中部,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中原地带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就是整个中部地区外加山东江苏的边边角角,而在与北方外族相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
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
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扩展资料:“中原”一词最初只是“原野”之意。
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书·禹贡》。
《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名“中原”。
在中华文明肇始时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称呼专指河洛一带,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脏地带。
先秦时期已有雒邑(今洛阳)为天下中心的说法。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
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
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新中国成立以后区域划分,中央政府以中原野战军及其南下范围为基础划定中南地区,为新中国大陆六大军政区域之一。
中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建都历史长达3600余年,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数千年来中原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中国文明发源地)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