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兴衰的一个分水岭,在这场战乱以后,唐朝不能恢复元气的原因有唐朝自己经济、军事恢复不过来,另外一个原因是继位的皇帝权力旁落。
3、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的背景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
2、原因:第一,土地兼并严重。
唐玄宗后期,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均田制逐渐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逃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第二,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3、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4、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5、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时期一次严重的内乱,发生于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和流血事件,导致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严重动荡和恐慌。
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
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杨贵妃。
不久安军进入长安。
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史之乱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是一场内战,发生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是一场由安禄山为首领发起的政治内战。
安史之乱2大叛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之为安史之乱。
-《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一场政治叛乱,这一场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安史之乱”历史资料简介: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奸臣的统治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特别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与利益斗争,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此外,西北派和东北派之间也总有裂痕。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内外因素交织。
内因是唐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困苦等问题;外因是唐朝长期战争和边疆战乱,使得士兵士气低下,管理混乱。
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的野心和野心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导致叛乱规模越来越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