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九大皇陵末解之谜:秦陵至今无人敢碰,真相令人难以接受

时间:2023-07-3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西夏王陵:神秘的“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就是西夏王朝历代皇帝的寝陵,座落在贺兰山东麓,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

在我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是惟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

由于八九百年来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地面建筑遭到破坏,但遗迹尚存,尤其是9座王陵陵台和已探明的140多座陪葬墓交错有序、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贺兰山麓的冲积扇上,仍可见昔日的辉煌。

西夏王陵陵区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间。

其规模与北京的明十三陵相当。

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

由于西夏与内地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其陵园平面总体布局,按照我国传统的以南北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排列,兼容了唐代和宋代帝陵形制的建筑布局和基本特点,而在陵台、墓室、碑亭、角台方面,又具备西夏独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汉族文化、党项族文化和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昔日的王陵,根据文献记载,从南到北分布着门烦、碑亭、月城和宫城,宫城内有献陵和塔状陵台等建筑。

陵台以夯土筑成,七层八角,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为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夯土台外部有砌砖包裹,陵台外形呈塔状。

而如今仅存夯土陵台、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

西夏王朝是11世纪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的统辖我国西部的地方民族政权。

从元吴建国,共传10帝,历时190年,直到1227年为蒙古所灭。

西夏的9座王陵分别是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吴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祟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庄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

西夏自景帝李元吴称帝至末帝李砚亡国共传10帝,若加景帝追尊的其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共计12帝。

西夏只有9座王陵,后三代皇帝因死于成吉思汗灭西夏期间,故未能造陵。

陵园分成三个区域:南区、中区和北区,其中以南区的裕陵和嘉陵最大,俗称"双陵"。

西夏帝王陵墓见诸史籍的有:太祖李继迁裕陵、太宗李德明嘉陵、景宗李元昊泰陵、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庄陵、襄宗李安全康陵。

据志书载:“李王墓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

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

”西夏陵袭用唐、宋时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

每座帝陵都自成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制。

四周建城垣,筑有角台、神墙。

神墙南端正中建左右对称的阙台,台顶有阙楼。

往北是碑亭,各陵所建碑亭不一,有两座或三座。

发现的残碑,记载有陵主的生平事迹,用汉文、西夏文两种文字碑刻。

进入月城门内,在御道的两侧,原排列有许多雕刻精美的文臣武士石像,它们面面相对。

内城,四面以神墙环绕,四角原建角楼,四墙正中置门阙。

城内偏西土台是献殿遗址,为祭典场所,其后偏西北有高大突兀的陵台。

从已发掘的庄陵看,陵台残高二十余米,塔上多有砖瓦堆积和残留椽洞,当初为八角五层或七层的楼阁式实心建筑,这在中国陵园建筑中是别具一格的。

现在这由黄土夯筑形似圆锥体的遗物,被国外友人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在献殿与陵台之间有成鱼脊状的土梁,是墓道封土,封土下面便是通往墓室的甬道。

陵台前现遗留有一大坑,为西夏陵遭劫时所致的盗坑,坑下部便是墓室,也就是地宫。

西夏陵在蒙古灭西夏战争中,地面建筑被摧毁殆尽,财宝被挖劫几空。

现在是一片残垣断壁,惟剩一个个土墩。

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冢,成为西夏陵的象征。

二、成吉思汗真陵:几百年寻找无果而终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有一座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人视那里为圣地,平日殿内圣灯长明,供后人祭奠。

根据学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这里并非成吉思汗的真陵,而是一座纪念堂性质的衣冠冢。

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

成吉思汗行宫位于陵园东南角约l公里处,由直径18米、高13米的金顶大帐、侧殿、高8米的选汗台、射猎场、赛马场、3辆车轮高2米的巨大战车等组成。

殿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

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

在陵区内:

苏鲁德:形似黑纛,状如长矛,是蒙古汗国时期军队的象征和勇猛无畏的战神标志。

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败后,祈求“长生天”保佑。

突然,一只又黑又大的神矛-苏鲁德从天而降,落入他手中,成为他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兵器。

神马:在陵区,还奉养着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爱骑的后代-两匹白色神马,它格外地受到蒙古人的尊崇。

相传,它的祖先受过成吉思汗的禅封,是天神霍尔穆斯德神骏萨尔勒的化身。

这里的牧民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

神马从成吉思汗时代到现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当老白马死去时,要挑选新的白马来代替,挑选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通体不能有伤痕疮疤。

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至今700多年来,对他的祭奠活动在草原上一代接一代地始终进行着。

据记载,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30多次,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时间、方式和祭品。

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之由于成吉思汗陵是经常流动的,所以,祭奠活动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进行。

1955年,当地政府征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和蒙汉同胞的同意,将分散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画像、苏鲁德、宝剑、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并把各种祭奠活动适当集中,分别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为一年的四次大祭。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百年间,全世界至少有100个考察队风餐露宿,寻找过成吉思汗陵寝,但全部无果而终。

三、明孝陵地宫:开了600多年玩笑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之一,它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

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

陵园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周长22.5公里。

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

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

这一新发现解释了这一离奇现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对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从平面图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与南北朝、辽代、唐代所绘制的“北斗七星” 图是相同的。

考古人员还发现,孝陵的地下玄宫也呈勺子状,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确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其它地方。

这一说法遭到有关人士的质疑,其直接证据是弯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亲为,“北斗七星”一说是巧合。

还有学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灵谷寺中间。

一时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四、雍正泰陵:是否有黄金头颅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曾被认为被盗掘过,于是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

不过沿着盗洞口发掘了2米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

因而也就没有继续挖掘下去。

曾经有传说,雍正皇帝的暴卒并且尸体无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疑难案件,甚至有传闻说陵墓中是一颗黄金做的头颅,但这一切在目前仅仅是一个猜想。

五、隋炀帝墓:还原历史真相

在已发掘的一座墓中,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而表明墓主身份的铁证则是墓志,铭文清楚写着“隋故炀帝墓志”等字样,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此次发掘的隋炀帝墓远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杨广好大喜功的个性,这主要与他的死因有关。

公元618年,隋炀帝巡幸扬州期间,禁卫军发动兵变,推举重臣宇文化及为首领,并缢死了杨广。

墓志铭文记载墓主去世时间为“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与史实相符。

唐代以后隋炀帝陵渐渐荒芜,不为人知。

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认为,今槐二村的一处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着名的旅游景点。

但此次考古发现,还原了历史真相,确定了隋炀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6.皇帝陵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

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

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陵、庙所在地桥山现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

庙内有相传黄帝亲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树。

有谚语称它“七楼八扎半,圪里圪塔不上算”,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

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又名“将军柏”。

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

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

自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阳节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节公祭已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圣地,海外侨胞将其誉为“东方麦加”。

196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

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华夏儿女的“根”,已成为炎黄子孙举办盛大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七、三国疑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除了曹操墓之外,目前有关刘备和孙权的墓地的争议也非常多,像关于刘备身葬何处有3种说法:一种说法称刘备墓位于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史称惠陵。

第二种说法,郭沫若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刘备死在气温极高的夏天,从奉节到成都逆水而上至少也要30多天时间。

因此他认为,刘备墓在奉节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三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在今天的生活中,这些三国人物离我们并不遥远,仔细想来,这也算是应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那段话: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八、乾陵地宫:兰亭序会否在内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皇帝之墓,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享有“露天石刻博物馆”、“历代诸皇陵之冠”、“睡美人”之美誉。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和左右宫殿组成。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但由于目前乾陵地宫尚未打开,一切还是谜团。

九、秦始皇陵:堪称内涵最丰富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

但秦始皇陵墓什么时候打开,是否打开,目前尚没有时间表。

因为发掘后,从技术上来说,不能保证能保护好这些文物。

特别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是难题。

另外,打开秦始皇陵也与我国“保护为主”的考古发掘政策不符。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

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

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

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

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

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这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黄帝阴符经 奇门遁甲准不准?释秘

毛明春:形意拳与内外三合,这次终于讲透彻了

一、形意拳概述 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