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试解近期发现的三星堆年代之谜

时间:2023-07-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试解近期发现的三星堆年代故事之谜

盛世出奇迹,先有秦兵马俑,现又有三星堆之奇人面具。

兵马俑年代不难考证,但三星堆因其范围广,年代久远,所以对其年代的考证要难得多。

苍天不负苦心人,以史为据,也就成了破解的可能。

《今日头条》强国号网友有曰: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其中K4坑年代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199年至公元前1017年,也就是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左右。

这就印证了三星堆新发现的4号坑碳14的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公元前1017年,属于商代晚期。

”碳14不欺人,这也实在太神奇,几乎一年不差!

考证历史,必须以史为据,考古为辅,两相结合,才信其真,而没有史据的考古是为猜想,猜想不一定是真实!

诗曰:昔在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勾援,兴尔临沖,以伐崇墉!”

崇何地望,墉又何地?崇非嵩山,而是三星堆,镇有崇山;墉在湖北省神农架地区。

当初在文王时,文王曾责问崇侯虎,我与你曾为兄弟之邻邦,而今却成了仇人,现以你的当初援助的勾刀及战车,进攻你的城池!

史曰:文王受命于己未,岁在鹑火之次。

是为公元前1022年,纣王、西伯昌四十二年。

史中又曰:文王受命之年断虞芮之讼,明年伐犬戎,次年伐密,再次年打败黎耆国,第四年伐邗,第五年伐崇侯虎。

1022-5=?

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而不疑,仲子旦恭位而知时。

若与之(放)纵,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乘)及未成,请(防)备之!

文王砥德修正三年,而天下二垂之,纣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克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则恐其伐余一人!乃令屈商拘文王于羑里。

至于上限公元前1199年,是因祭坑礼器非为同一时期所造,只能说明此处开国时间,而上限公元前1017年则是此三星堆崇侯虎的亡国时间,以史为据,是文王干的好事,文王对崇侯虎好恨好恨,简直是恨之入骨,刻骨铭心,要不是他私下在纣王面前打小报告,挑拔

离间,纣王也不可能在公元前1042年,被纣王囚了七年,大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残杀,自已也险些丢掉性命。

西伯昌利用纣王所给予的征伐权,父子俩首先便向南方的老冤家崇侯虎开刀,崇侯虎也不是好欺的,事先早有防备,故文王用了三旬时间都强攻不下。

后来还是采取瓦解其民心的文攻方法,夺取崇城,擒了崇侯虎,促其投降,为己所用。

三星堆天府之国,鱼米之乡,范围广,历史久,却也多灾多难,因处华夏之西,名为古之西夏,远可追至唐尧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97年,帝尧毁其宗庙,贬君为庶民。

周公的传说很多,但他真的不会解梦

周公的本名叫姬旦,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一本《周公解梦》,让周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著,而是民间盗用了他的名气。

周朝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民间偏偏就爱周公?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臣。

就连孔子也视他为偶像。

因为人格魅力足够出彩,曹操也成为周公的小迷弟,还专门写了《短歌行》,其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就此,周公的名气,又被推上一个新高度。

01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武王伐纣之后,除了太师姜太公,周朝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周公。

许多影视作品大幅度削弱了周公在周朝的份量。

因此,有许多人说,周公是在武王伐纣之后才渐渐上位。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因为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前,就已经是周国政权的最高决策者。

整个武王伐纣过程,周公在中间都充当着谋士的角色,全程没有划水。

周武王上位后,位居他之下的就只有两人,这两人便是姜太公和周公。

商朝被灭后,周朝的局势依旧很不稳定。

周武王担心天下人会说他得位不正,总是彻夜难眠。

这时候,周公对他说,想要真正得到天下,必须顺从民心,以德治人。

老百姓只要生活的踏实,至于谁担任君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在周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对昔日功臣进行分封,不仅如此,就连昔日商朝的残余力量,也全都得到安抚。

周公处世之道,就是以德服人。

02 按理说,周朝刚刚成立,还有周公和姜太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一切都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周武王在灭商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非常罕见。

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周朝刚刚成立,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让一个小孩来治理国家,只会是雪上添霜。

这个时候,整个周朝的重担,全都压在周公一人身上。

按照惯性思维,周武王的儿子太小,周朝又是刚刚建立,而周公在朝中威望很重。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想要夺走侄子的位置,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周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辅政。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身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的皇室血脉,周公为周朝可谓是呕心沥血,夜不能寐。

首先,商朝的残余力量还很多,周朝根本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周公不得不执行天子的权力,带着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东征,一举平定了武庚叛乱。

为了以绝后患,周公实行“分陕而治”的大决策。

很多人对陕西的名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啥叫陕西。

这是因为原来的“陕”非常大,周公为了治理方便,在河南三门峡陕源凿出一根大石柱分界而治。

这个大石柱的东边,由周召公(周公的哥哥,周武王弟弟)管理;大石柱西边则由周公管理。

也就是说,周公才是咱们今天陕西的大哥大。

03 周公为了周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为周朝累死累活的时候,他另外几个兄弟却散播谣言,说他独揽大权,是想要自己当天子。

如果外人这样说也就罢了,被自己兄弟这样恶意攻击,周公内心伤透。

他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眼下局势,他不得不代替周成王作天子的事情。

为了表明真心,他向几个兄弟道清原委,并在第二天就为周成王举行继位仪式。

而这时候,周成王才15岁而已。

即便如此,几个兄弟依旧往周公身上泼脏水,或许是嫉妒人民对周公的拥护,也或许是嫉妒周公的才能。

反正周朝内部,这时候发生非常严重的内乱,并牵动各方诸侯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周公连夜找来姜太公,二人联手,将这场叛乱平息,几个兄弟或许无颜面对老父亲姬昌,有的自杀,有的逃走,有的自愿被流放。

从此之后,周公的威望更胜以往,整整辅佐周成王7年。

这7年时间,国家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周公亲力亲为,久而久之,谣言又起来了。

许多大臣暗中默许周公才是天子,只不过大家看破没说破。

直到有人暗中给周公送礼庆祝,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第二天,周公再站到朝堂之上,大家都等着他上位,为他行君臣之礼。

结果周公严肃呵斥文武百官:“成王已长大成人,我代理朝政7年,从今往后,朝政由成王亲自处理,违者严惩。

” 04 此话一出,不仅震惊了文武百官,也震惊了周成王。

文武百官早就被周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家都希望让他当天子,只要周公一句话,绝对没有一个人不愿意。

周成王也没想到这样,或许在他眼中,也觉得周公更适合当天子。

为此,周成王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他执政,但周公去意已决,下达完这个命令后,便独自一人离开了都城。

此后,周公依旧会时常回都城看望周成王,但他却是以叔父的身份探望。

二人每次见面,周公都会为周成王讲解一些道理。

二人的对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天逸》和《立政》。

除此之外,周公还制定一套礼乐制度,就是大家常说的周礼。

几年后,周公去世。

周成王用天子之礼把他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安葬在同一块墓地。

此后,每当有大臣在周成王面前提起周公,周成王就会说:“我从来都不敢拿周公当做我的臣子!”

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为何下落不明

中国以及受中国影响深远的东方民族普遍具有自己独特的玉文化: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完璧归赵的故事,《红楼梦》中也有关于通灵宝玉的故事,我们还有一句俗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邻国日本皇室的传国三神器中就有八尺琼勾玉。

要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恐怕还得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提到的和氏璧。

我们中国人对和氏璧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了解,不过大多数人对和氏璧的了解仅限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那么在此之前和之后这块美玉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现存的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代的《韩非子》。

根据《韩非子》的记载:楚国的一个叫卞和樵夫在荆山上打柴时意外获得一块美玉,于是将此宝献给楚厉王。

但有一句古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本身就是一种石头,在未经打磨前和普通的石头看不出有任何差别,只有懂玉的专业人士才能发现其价值。

楚厉王让王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粗略地看了一下便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登基后卞和再次捧着玉石去献给武王。

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这回玉石匠心想:我堂堂御用工匠难道还没你一个山野村夫眼光好?都跟你说是石头了还不依不饶的,于是又一次说道:“就是一块石头啊!”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文王登基后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泣了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也不止你一人,为何哭得如此厉害?”他说:"我不是苦我这双腿,而是哭宝玉被认为是石头,贞洁之士被认为口出狂言!" 文王听到他这番言论就命人打磨卞和献上的石头,里面果然是玉,派玉匠剖璞,琢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就是中华第一名玉——和氏璧。

楚威王时期一个名叫昭阳的将领在楚国灭越的战争中立下战功,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赏赐给了他,昭阳为此大宴宾客。

昭阳得到了天下文明的和氏璧自然有心在人前显摆一番,于是就叫大家一起上前观看和氏璧。

谁知宴会结束之后和氏璧却不翼而飞。

昭阳悬赏千金追查和氏璧下落,所以偷盗者迟迟不敢将和氏璧脱手。

多年后和氏璧却突然出现在赵国的都城邯郸。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之后就起了觊觎之心,于是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当然蔺相如虽能完璧归赵,但终究改变不了秦国一统天下的事实,秦灭赵后和氏璧落入秦始皇嬴政手中。

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雕琢传国玉玺,又在玉玺上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从此传国玉玺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公元前206年10月汉高祖刘邦率兵攻破咸阳,秦王子婴向其献上传国玉玺以示臣服。

此后传国玉玺作为“汉传国宝”被历代西汉君主所珍藏。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小皇帝刘婴只有两岁,玉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王政君代管。

王莽篡汉后命人向王太后索取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掷在地上。

这一摔导致玉玺的一个角被磕掉了,后来王莽让人用黄金镶补,但终究还是留下了痕迹,这也成为了辨别传国玉玺真伪的一个标记。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绿林军士兵杜吴所杀。

当时传国玉玺就藏在王莽身上。

然而杜吴并不知道自己斩杀的就是王莽,也不知道传国玉玺的价值,所以他在杀死王莽后只是取走了王莽的绶带,并没发现藏在王莽尸身上的玉玺。

禁卫军校尉公宾见到杜吴的绶带后就向其询问绶带的主人在哪儿,得知王莽尸身所在的公宾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

公宾把玉玺交给了弘农掾王宪,得到玉玺的王宪竟自认为天命所归,于是开始自乘天子车辇。

没多久更始帝刘玄的丞相李松攻入长安斩杀王宪,玉玺随即被送到宛城献给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所杀,玉玺又归了赤眉军拥立的刘盆子。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后将传国玺拱手奉送给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

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因此一度失踪,直到汉献帝时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才使传国玉玺重见天日:当时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

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孙坚获传国玺后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

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

得到玉玺的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称帝,结果招致曹操的讨伐。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呕血而死。

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曹操得到玉玺后将其献于汉献帝,曹丕篡汉后从汉献帝手中取得传国玉玺。

曹丕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显示曹魏代汉的正统性,后来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后也效仿曹丕在玉玺上刻字以表明得位之正。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将领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玉玺又落入前赵皇帝刘聪之手。

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

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

靳准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

”然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

不久靳准被杀,其子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前赵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后得到了传国玺。

石勒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

公元350年石勒开创的后赵政权被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取代,传国玉玺自然也就归了冉魏。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其实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事实上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

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

”及永和得玺之后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

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玉玺又归了刘宋,后又历经齐、梁两朝。

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

侯景兵败之后其部下侯子鉴带着玉玺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就将玉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弟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

隋文帝灭陈后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

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兵败之后隋炀帝的萧皇后携皇孙政道带着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由于传国玉玺被带至突厥,唐高祖李渊视之为毕生的遗憾,常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

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从此传国玉玺的下落就成为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起到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

可却从此不知所踪,成为中国历史一大悬案。

此后历朝历代为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都声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玺,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

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

虽不知此“传国玺”的真伪,但之前宋朝一直沿用后周玉玺,如今号称找到了历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可谓是振奋人心之事。

然而仅仅三十年后徽宗、钦宗二帝就成为了金人的俘虏,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金人其实也不知自己从北宋获得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但一直对外坚称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以此标榜金国为正统,嘲笑南宋皇帝是白板天子。

蒙古灭金后这枚不知真伪的传国玉玺归于蒙古,但蒙古建立的元朝相比金朝汉化程度要低。

自认为马上取天下弯弓射大雕的蒙古大汗似乎对传国玉玺并不怎么关心,即使在他们仿效汉制建立元朝成为元朝皇帝后依然如此,以致于传国玉玺在他们蒙古贵族内部几经转手后再度下落不明。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

宝玉上的刻文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因此这块宝玉又被确认为秦玺。

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不排除传国玉玺亦在其中而遭不测这种可能性。

至此传国玉玺的下落越发神秘:本来北宋的传国玉玺就不辨真伪,如今蒙古人这么一闹腾,他们手中所谓的传国玉玺别说是真是假,是不是北宋那枚都不好说,搞不好真正的传国玉玺、北宋玉玺、元代玉玺根本就是三枚各自不同的玉玺都有可能。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为了证明自己开创明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才不管逃回漠北的蒙古人手中的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反正他是要定了。

于是朱元璋派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

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

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因此明朝留下了永恒的遗憾——唯一没得到传国玉玺的中原大一统王朝(当然宋朝自个号称得到过,其实存疑)。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

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

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后来这枚玉玺也被鉴定为“传国玺”。

消息传到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后就想将此玺据为己有。

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所以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后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也曾在泥河滨得到一枚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以传国玉玺的名义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后金皇太极战胜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夺取了林丹汗号称掌握的那枚“传国玉玺”,皇太极由此“乃定立国计”,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天聪年号为崇德。

关于皇太极获得这枚“传国玉玺”的经过根据史籍记载如下: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

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

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

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

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

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

甭管赝品不赝品吧,其实传国玉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即使清宫之中那枚所谓的传国玉玺是赝品,可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标志一种象征。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仍依优待条件居住在紫禁城。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那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

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

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

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是不是究竟和氏璧所做成的传国玉玺至今已成为一个无人能说清的话题。

事实上从自从后唐李从珂携带传国玉玺自焚之后关于传国玉玺的消息就一直是真真假假扑朔迷离:宋朝号称是得到了传国玉玺,但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当时蔡京博取宋哲宗的欢心而伪造的。

如果宋朝的玉玺是伪造的,那么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掳走的自然也就是伪造的玉玺,那么元朝得自于金国的玉玺自然也是伪造的。

即使元朝的玉玺就是真的传国玉玺,那么也已在元朝势力退回漠北后就丢失了,后来林丹汗得到的玉玺是牧羊人从绵羊蹄子上刨得的。

所以皇太极得自于林丹汗的玉玺是真是假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有的说法认为皇太极所得到的这枚玉玺是是昭君出塞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而不是秦始皇当年的传国玉玺。

由此可见自后唐李从珂自焚以来关于传国玉玺的所有消息大多是当时出于政治目的而夸大其词的,传国玉玺的确切下落在后唐李从珂自焚时就已成为一个谜团。

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已和李从珂一同消失于火海呢?还是依然留存于世呢?按说玉石是不该被烧毁的,但事后石敬瑭遍寻宫中火场也没找到传国玉玺。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三星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