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4000年前南方最大古城 三星堆青铜人像来自哪?真是外来文明吗?

时间:2023-07-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双尾猫

字数:2847,阅读时间:约12分钟

编者按:今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再次发掘,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

对于三星堆的艺术品,许多人觉得和中原文化差异很大,甚至有人觉得三星堆是域外文明甚至是地外文明。

前段时间,冷研发文《三星堆是外来文明?连诸葛亮都表示:非要长踞天府之国才是脑子有坑》,文中对四川地理区位做了一个介绍,指出了三星堆非外来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对此进行补充,具体说说三星堆文化到底是不是外来文化。

讲三星堆之前,我们要先来说说三国。

很多读者朋友应该听过两个地方——武都和阴平。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收复了这两个郡。

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地方。

武都、阴平在汉中争夺战时,就是双方重点争夺地区。

而武都、阴平这两个郡在今天甘肃和四川交界处。

《三国志武帝纪》这里记载曹操攻打张鲁经过陈仓和武都:(建安二十年)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

;氐人塞道,先遣张郃、硃灵等攻破之。

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

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在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武都郡有20102户,81728人。

《三国志杨阜传》记载: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

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氏,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馀户,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负而随之。

而之前刘备也想争夺武都和阴平但是失败了,《三国志张既传》记载: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

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

《三国演义》里面,雷铜是在巴地与张郃作战时战死,实际上是死在阴平一带。

《三国志武帝纪》还记载: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

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演义里吴兰被曹彰所杀,实际上是被当地氐人强端所害。

可见,武都阴平生活着不少氐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那么,说这些和三星堆有什么关系呢?

据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纪》说: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很多人曾以为这仅仅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但是考古学家们却在营盘山一带发现了古人活动痕迹,把在营盘山一带发现的古文化称为营盘山文化。

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

位于茂县凤仪镇南 2.5公里,是岷山山脉老人山在西南麓向河谷延伸部分,为岷江东岸的三级缓坡台地。

所以这一带也属于岷山地区,这里距离阴平一带很近。

一些史家考证,这个蚕丛氏部落可能是生活在川西北氐人的一支,对应考古来说,应该是营盘山文化的一支。

那么营盘山文化来自哪里呢?通过对比来看。

营盘山文化与西北的古文化遗址。

比如大地湾等文化遗存相似。

可以确认,当时的营盘山人是来源于古西北的羌氐人群。

而三星堆文化就是源自营盘山文化。

那么营盘山文化是如何演变为三星堆文化的呢?营盘山人群进入四川盆地之后,逐渐的又和当地土著人群,以及长江中下游人群开始交流,发展出宝墩文化和桂园桥文化。

其中三星堆早期文化面貌和桂园桥遗址接近。

在宝墩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逐渐出现,目前发现的宝墩文化古城有六个,最大的是宝墩古城。

宝墩古城有多大呢?第一期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1995年探明);第二期城墙总长度约为6.2千米(2010年探明)。

考古人员对第二期城墙、壕沟的分布范围和走势,进行了精准的测量并绘制了城址平面地形图。

以第二期城墙外侧的壕沟外侧边为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整个古城起讫年代是2550BC-2330BC。

在同时期的古城里,这一面积数据在目前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这说明在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拥有不次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存在。

所并不像李白诗中说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不过,虽然三星堆早期先民来自西北,但三星堆中的人物造型其实与长江中游有关。

在《三星堆青铜头像和石家河玉面人像——从三星堆青铜头像看三星堆文化的来源》一文中,裘士京和陈震两位学者认为,三星堆青铜人像来源于石家河文化玉人像,读者可以对比一下。

▲宝墩古城遗址图

▲三星堆遗址部分城墙

再说三星堆遗址,三星堆这个名称,来源于遗址附近的三个土堆。

那三个土堆不是封土也不是别的什么土台,而是城墙的一部分。

今年三星堆是重新发掘的祭祀坑,让人误以为三星堆是新发掘的。

实际上三星堆整个遗址的发掘一直在进行。

在2015年北城墙被发现后,三星堆古城基本上确认是一个外形为梯形,占地约3.5平方公里,为同时代南方最大城池。

▲三星堆城墙分布

三星堆遗址虽然第一期年代早,但是祭祀坑的年代数据来看,明显在晚商和西周初期,在青铜器成分分析上,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和盘龙城青铜器铅同位素相似。

▲三星堆遗址出土兽面纹尊

所以所谓三星堆领先中原一千年,结果导致停止发掘”的谣言和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人拿三星堆权杖说事,说中国内地没有使用权杖的习惯。

但其实中原地区也出土过不少商周时期的权杖。

▲三星堆出土权杖

历史上,在三星堆遗址废弃后,四川一带的金沙文化依然保留大量三星堆元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蜀国也围绕着汉中地区进行争夺。

当地文化也继续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

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的时候,秦军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建城。

此举是为了控制汉中地区。

结果《史记·秦本纪》又记载: 三十四年,日食。

厉共公卒,子躁公立。

躁公二年,南郑反。

到了秦惠公时,秦军又攻打汉中地区,《史记·秦本纪》: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十三年,伐蜀,取南郑。

‘’除了和秦国对峙外,在楚肃王四年蜀国联合把人攻打楚国夺取兹方(《史记·六国年表·楚表》载:蜀伐我兹方”。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滋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

而在成都马家堡大墓中也发现了楚文化器物。

直到秦惠文王时期蜀国才被灭,而秦国灭蜀除了兵器装备领先外还有蜀国本身内乱。

传说秦人铸造装了金子的石牛引诱蜀王修建栈道灭掉蜀国,实际上是由于蜀国同姓的苴国与蜀国的矛盾引了秦兵。

最终蜀国君主投降改成蜀侯,秦国先后废杀几任蜀侯之后将蜀地郡县化蜀国彻底灭亡。

小说《大秦帝国》里的蜀侯是秦国公子,这点是不对的。

当时的蜀侯其实是蜀国的宗室成员。

蜀国灭亡后秦人在蜀地设置蜀守比较有名的就是李冰。

总的来说三星堆文化本身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孤独的文明,自身受到了中国西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的文化,而三星堆本身所代表的古蜀文化最终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做梦梦见青铜器是什么意思?

  有关于梦见青铜器的问题,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梦境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公解梦专版,小编为你提供整合以原版周公解梦及周易原理,新研究结合实践合成新解梦内容,从多角度来解剖你的梦境存在意义和提示风险内容,给你一个是吉或是凶的梦境预示.  做梦梦见青铜器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呢?这是个好梦还是坏梦呢?是不是别人也会做这个梦?且让[专职解梦大师『追梦人』为您释疑梦见青铜器...  周公解梦梦见青铜器:  做梦梦到青铜器梦见青铜器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大全查询免费  梦见买卖青铜器,预示将得到遗产。

  梦见青铜,会获得成功。

  梦见青铜器,会受所信赖的人的骗。

  梦见擦洗青铜器,预示着将得到遗产。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大秦帝国第一陪葬墓——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C区1号墓

发掘单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项目负责人 蒋文孝 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秦始皇帝陵西侧进行考古勘探,发现了东西排列的九座高等级墓葬。

这组墓葬与秦始皇帝陵关系密切,布局清楚,规划有序。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13年开始,对其中的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一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西侧440米处,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组成,全长约100米,深15.6米,面积约1900平方米。

墓道两侧有三座陪葬坑,墓葬由壕沟与古河道合围,形成独立的墓园。

M1墓葬分布图 墓室呈长方形,上口南北长29、东西宽28米;墓底南北长12、东西宽9.6米,深15.6米。

墓壁有三层台阶和二层台,墓室分布大量木炭。

墓上曾存在着封土。

墓室有大量积炭,中心腐朽塌陷,遗迹堆积厚约20-40厘米,有两椁两棺,人骨保存较差,头向朝南,直肢葬。

M1墓室俯视照片 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以及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

陶器有茧形壶、缶、罐、豆、盆等。

青铜器有鼎、豆、钫、壶、盘、甑、灯以及编钟、琴轸等。

玉器有玉圭、玉璧等。

兵器有铁剑、铁甲、铜弩机、铜戈等。

明器有金银骆驼、舞袖俑、吹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银盒、玉鼎等。

另有金带钩及数量较多的铜半两。

金饰牌 编钟 墓中出土小件器物 出土小件器物 墓中出土铜器 墓中出土陶器 北墓道通向墓底,为主墓道,清理出一辆四轮独辀木车,保存完整。

木车总长约7.2米,上带有方形红色车盖,东西宽2.6米,南北长4.2米,车盖下有长方形车舆,上有曲尺形、圆柱形铜构件。

车舆两侧共有4个车轮,附有大型铜质车軎。

车衡与辕十字相交,衡上有车轭。

南墓道通向墓室顶部。

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清理工作,分别将棺椁与四轮独辀车整体打包提取,搭建了科技考古发掘平台进行室内发掘。

室内考古发掘平台 墓道中出土四轮车 三座陪葬坑均为南北向、长方形木椁式结构,陪葬坑P1、P2较小,大小为8.3﹡5.5-4.2米,9﹡6-4米,陪葬坑P3面积最大,27﹡5-2米,坑内多有盗洞。

P1、P2各埋藏四马驾独辀木车一辆,P1另出土完整犬骨一具及少量青铜车马器。

P2车马保存基本完整,马勒佩戴齐备,另有马勒、盖弓帽、辖軎、弩辄、角柱饰等车马器及彩绘遗迹。

P3盗扰严重,出土5组车马(含羊车):第一组和第三组为两马驾独輈木车,第二组为5马驾双辕木车,第四组为四马驾独辀木车。

马头朝北,车在马后。

双辕车残长约5.6米,车前驾5马,分两排,前2后3,后排中间一马左右各有一道木质车辕,上有对称分布的铜环。

车马后另有六羊,并列一排,身上有类似于驾马的铜节约、带扣、铜环等青铜马具,车已毁。

坑内遗物主要是车马器以及铜盆、铁斧、铁铤铜镞等。

陪葬坑P1发掘现场 陪葬坑P2发掘现场 陪葬坑P3发掘现场 陪葬坑P3出土双辕车 陪葬坑P3出土六羊 一号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种类丰富、数量大、等级高,是秦代上层贵族生活的生动缩影。

其中,出土的铁铠甲是秦人使用铁甲的最早实例;“乐府”铭文是考古发现的第一例,证明秦代已经设置乐府机构;金饰牌、金带钩,则体现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以金、银骆驼为代表的金属单体俑最具特点,不仅是秦代艺术的杰出作品,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四轮独辀车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初步判断,它与棺柩下葬密切相关,属于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对研究秦汉时期丧葬用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

陪葬坑中出土的车马,形式、形制不同,集中反映出墓主生前出行的盛况,展现了秦时期陪葬车马形制与组合的新变化、新形式,是中国车制变革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号墓从属于秦始皇帝陵的特征显著,与帝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时代为战国晚期到秦,墓主等级极高,是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

是目前已发掘的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增加了秦始皇帝陵陵区墓葬的新类型,填补了秦始皇帝陵陪葬墓的新空白。

一号墓,是秦始皇帝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见证了“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 “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资料。

发掘工作照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涵清 复审 | 冯朝晖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三星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