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的坠龙故事发生于夏王孔甲时,所谓天降雌雄双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
古代的王族们,最喜欢所谓祥瑞,而龙降下凡间来,自然是要大书特书的事情。
当然,孔甲对龙也是相当热衷的,还专门派了个官员刘累到此养龙,封他为御龙氏。
2.
《后汉书·五行志》: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为此建庙立碑。
3.
《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载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龙事件: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
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
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4.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
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
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5.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
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
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
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值得注意的是,龙出现的地方,大多有水,按照龙出现的频率,若非受到重大意外,是很难出现在人间的。
但是无数次的神龙出现事件,往往都以神龙出现又消失为结局。
6.
郎瑛《七修类稿》记: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
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7.
《清史稿》 : 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
这帮人的胆子也特大了,除非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神龙,并非如传说中所描绘的那般,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反而是一种温顺的动物,若非如此,被人 系其颈以游于市这种耻辱,想必就算是虎豹之类也不能忍受吧。

8.
《永平府志》记: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
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
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以地方志来看的话,一般是不会作假的,当然也不排除故事的来源,是当地群众的添油加醋,从神龙出现的规律来看,挺有趣的事情是,以龙微图腾的皇帝们居住的宫殿,却少有神龙出现的记载。

9.
1944年松花江坠龙事件。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
从后来的各种描述看来,此次坠龙事件倒更像是小说故事,不过现在的人也没有见到过,谁又能否认这是真的呢?

10
营川坠龙事件 。
1934年8月8日,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尸体,当地大量居民都称自己见过,并且救过龙。
当时的 《盛京时报》 还派人采访,留存有照片等,不过因事件久远,当时东北处于伪满洲国时代,后来也不排除误会的事情,也有不少人提出鲸鱼的说法,但由于留存照片的外貌与鲸鱼相差太远,也未得到肯定的说法。
70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又对此事件做过探讨,但终未有明确答案。
但此事件影响的范围之广,事件之远,却是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相信龙存在于世的证据。
营口坠龙详情
1934年7月的一天,年仅9岁的箫素芹正在院子里和几个小伙伴玩耍着。
小素芹的父亲是营口当地的一个马车夫,平时给村里的地主们赶赶车,自 家的农活儿做着,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是小康之家了。
平时父母对这个女儿十分的宠爱。
突然,一个小伙伴指着远方围着的一群人说:那边的人在看什么,好热闹啊!”小素芹和其他小伙伴都放下手中的沙包和木枝做成的玩具,凑上前去看,只见有不少村里面的大人小孩都站在田庄台上游,手里还对着田里的什么东西指指点点,热闹非凡。
小素芹被人群挤在了后面,她只有伸长脖子努力往里看去。
突然小素芹眼尖地看到人群中自己父亲的身影,于是高兴地大喊:爹,我在这里——”小素芹的父亲站在马旁,直到听到女儿的呼喊才收起了一脸的震惊,他挤出人群,把女儿抱起来,放在马上,想让她也看看这奇异而令人惊叹的动物——一条龙”!
时隔六七十年后,小素芹仍然还记得她第一次看到龙”后真正的震撼:一条长十几米的动物,正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上。
只见它通体灰白,方头方脑,眼睛大得出奇,腹部有两个爪子伸着,尾巴也蜷缩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有人忍不住上前去接近这条龙了,但是大 概因为龙是祥瑞的象征,倒还没有人有什么邪恶的念头。
看到它有气无力的样子,有人猜测,是不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呢?于是,小素芹看到父亲和几个叔叔挑着水桶,去最近的一口井提了好些水,浇在了龙的身体上,龙的身子受到水的刺激扭动了一下,吓得离龙最近正在挑水的男子哇哇大叫,看热闹的人群也爆发出一阵哄笑。
小素芹兴致勃勃地看了好一会儿,直到母亲来叫她吃饭,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小素芹看到一个凉棚搭了起来,给龙浇水好像成了非常光荣的事情,连最懒的懒汉也积极加入,小素芹虽然还不太能理解,但是她也被村里的气氛感染,觉得荣耀了起来。
最令小素芹开心的是,只有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作法的和尚也开始每日作法、超度,小素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下去好几天,直到一个夜晚,天气闷得惊人,小素芹看着头顶阴暗的天色和翻滚的黑云,总觉得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晚上,暴雨骤至,把房屋的每一块瓦片都敲得叮当作响,小素芹躺在自己的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迷迷糊糊地,她 想到了那条奄奄一息的龙,是不是会喜欢这场暴雨呢? 暴雨一直持续到了白天,小素芹央求父亲带她去看那条龙,等他们到了田庄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躺着龙的地方,已经积水了,只留下了空空的被风吹垮的棚子,那条龙就这样失踪了。
大概是因为龙的出现给小素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好多天,小素芹总能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躺在田庄上灰白的龙,唯一不同的是,当小素芹和父亲再接近这条龙的时候,这头龙的眼睛里透出一道血红,它的喉咙发出呜呜——”如牛临死前的叫声,大张着嘴,朝小素芹扑了上来……小素芹被吓醒了。
但是深夜里,她好像听到真的有龙哭的声音传过来呜——呜——”小素芹紧紧地用被子盖住自己的头,想杜绝耳边这诡异的叫声。
事实上,听到这个叫声的不止小素芹一个人,很多人都议论纷纷,说听到了沉闷的叫声还有噼里啪啦挣扎的响声从芦苇塘那边传来,雨一直下了二十几天都没有停,也没有人敢冒雨去芦苇塘 看个究竟,直到8月8日那天,天空总算是放了晴。
据《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
”这个动物,就是小素芹曾经见过的龙”!但是显然它已经不再是活物,而是一具散发着恶臭的尸骸了。
营口的暴雨让街道上都积了水,甚至有房屋因此而倒塌。
看管苇塘的一个工人顺着怪味找寻,在距离海口十公里处发现了这具已死的身躯庞大的动物。
消息一经传出,惹得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围观,当时的政府接到消息,派了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的人员前来处理现场。
防疫人员给早已生蛆的尸体喷射了消毒水之后,就把龙”骨抬走处理,并由当时政府决定,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上一圈,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供大家参观。
如今流传下来的关于营口龙尸的照片,也多是在那个时候拍摄的。
但那个生物究竟是不是龙呢?据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记载: ……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九段,每段约尺余,全身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这不就是龙的一些特征吗?但是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老渔民也没法判断这究竟是什么动物,后来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但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结论。
时隔70年的今天,一位名叫孙正仁的老人捐出了他所说的受赠与少年工作时的东家的五块龙”骨,希望能够真正揭秘这神奇的生物。
甚至在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中进行了报道。
可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专题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被人们错认而已,还有人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认为龙”骨只是牛”的化石,两个角”,只是长齿而已。
还有专家研究认为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石是野马的化石。
而这些解释显然都不能令人信 服:鲸鱼怎么会有角和爪?而牛”骨中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如果孙老的龙骨来源没有问题,不免令人猜测这究竟是不是龙骨。
最终,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不能断定营口出现的巨大生物是不是真正的龙,而中国神话中威严神圣的龙的形象,也会始终被一团迷雾和现实世界隔开。
只有在梦中,我们或许才会坚定地相信,那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奇物种确实存在过。
最后的故事摘自(中国奇异档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些风靡全国而且让人深信不疑的灵异事件背后真相已经不得而知。
科技讯小编盘点了一下那些年曾经让人深信不疑的10大灵异事件,一起来看看吧。
1、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1934年的夏天,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鱼虾漂浮在水面上,空气中飘散着一股强烈的腥臭味道。
大雨过后,当时生活在辽河北岸的人们都能闻到苇塘内的腐臭气味,但却始终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人顺着味道走去,在他扒开芦苇时,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
看苇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张张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据说到家后他一头扎到炕上,从此一病不起。
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为了使困龙尽快上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
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二十多天以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当时的《盛京时报》记者也前来采访,并称其为天龙降”、巨龙”等等,同时还配发照片。
由此,1934年那个夏天,东北三省的好奇者纷纷乘火车到营口观看所谓的龙骨,以一饱眼福。
从而造成当年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异常紧张,票价竟然由此上浮。
2、1992年故宫灵异事件那天是个雷雨天,好多游客看到宫女太监,还有人拍照呢。
后来,专家称,是因为当年宫女太监路过那里时在打雷,墙壁才留下影象的,如今又打雷,才放出影象,墙壁类似录像机。
在国外也有在古老建筑中出现灵异现象的事例,据解释是因为在行进特殊的夜晚,比如打雷的时候,就会通过一些物质保存下来,再出现同样环境实现电影会犯一样展现出来,故宫内有那么多宝物,也许就无意间将一段时间的现象记录了下来。
故宫作为游览胜地,每天接待着国内外上万名游客,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这座紫禁城里面包含着另一种内容…故宫在1992年雷雨天气出现宫女事件,确有此事,被许多游人所拍摄,得到了有利证据后,专家已经给予了科学解释(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但还是让大家难以置信。
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
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
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
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
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
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
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
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 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
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
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
“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
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 这些特征也进一步验证了是龙的看法。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
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
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
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
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卖,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买“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
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
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
脊梁骨朝上不像鱼。
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1939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
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1941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骨当作奖赏给他。
据介绍,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条状,骨头底端约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来越细,直至最尖端。
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说是‘龙’牙。
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事件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
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断定“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那两个“角”,是长齿。
有专家研究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后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
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学者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加上化石和新鲜骨骼的差异,不免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以上的记叙多是整理自相关文章。
在整理一些网上的目击龙事件时,发现这些事件的目击者(很多时候是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多数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龙,都有牛头,蛇身,四爪且长角,身形都相当长而巨大。
这些事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目击:许多人称看到过飞在空中的龙。
有时是身体的一部份,在一次内蒙的目击事件中,多个目击者声称看到云中露出一只巨爪,有时是全身。
最离奇的是多个解放军女伞兵称在文革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几人都没有伸张。
另些人目击的龙则在水中。
第二类就是坠龙。
据有的文章作者说,他收集的坠龙事件已有几十起,就我看到的来说,这些事件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旱灾严重的时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一条巨大的类龙生物,它好像筋疲力尽,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
好心的村民一般都会给它盖上席子。
龙在地上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其间不吃不喝。
龙的消失总是在大风大雨的夜晚,村民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对它犯错的惩罚,龙的刑期满了就回到天上。
另一种是闪电击毙类龙生物,如果说前一种是活坠龙,那这中就是死坠龙了。
死坠龙的数量比活坠龙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上天诛杀。
从这些事件中也看出一些问题:关于龙的目击事件都是在中国发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中生物确实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它怎么飞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独龙被说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和十一种存在的动物并列呢?龙到底存不存在也是人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