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拥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
但即使我们生在陕西,长在陕西,我们所了解的陕西,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即便是陕西人也不一定知道的神秘事件。
1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西安地铁二号线贯通之时,西安城整整下了三个月的雨。
几乎从未间断,有人说,这场雨,是因为挖地铁挖断了龙脉的缘故。
据说长安城的龙脉,南从秦岭发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时西安龙首原。
隋唐时候的长安城,修建的时候据说就是为了镇压龙脉,而西安地铁二号线走南北中轴线,过龙首原。
2
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明城墙的正南门,也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
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
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
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故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从正门东西两侧另辟券洞穿过。
东稍门西安为什么没有东稍门?
3
为什么西安有北稍门、南稍门和西稍门,唯独没有东稍门?
因为当年重建西安城时,将唐城墙进行了扩建,把当时的东稍门包入了城中。
现在,原本作为东稍门的地方已经不叫稍门”了,而被称作鸡市拐”,意思就是东门外的正路在此拐弯。
所以说并不是没有东稍门,而是它没有处在正东的位置,并且早期没有设立公交站点,所以东稍门也就渐渐被淡化了。
大雁塔中国的比萨斜塔
4
大雁塔是一座楼阁式砖塔,塔高64余米,塔基边长25米,共有七层,塔身呈方形锥体。
由于西安市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不断抽取地下水,已经让大雁塔倾斜的越来越厉害。
由于地下沉陷,大雁塔从16世纪初开始就向西北方向发生了倾斜,到1996年,大雁塔的倾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1010毫米,经过西安各级部门近10年的抢救,大雁塔倾斜的势头得到了遏止,但它现在的倾斜幅度依然超过了1米。
玄奘墓之谜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居然不在大雁塔
5
提到唐僧,很多人会想到西安以及西安的大雁塔。
但很少有想到大唐护国兴教寺。
长安护国兴教寺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樊川北原 ( 少陵原 ) 。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为从白鹿原迁葬玄奘法师遗骨,在此建塔,随即建寺。
唐肃宗题塔额曰兴教”,寺遂得名。
钟楼钟楼曾经搬过家
6
很多人不知道,钟楼最早并不在现在的地方。
据《钟楼碑》记载,明洪武十七年 ( 1384 年 ) ,钟楼始建,选址在今日的西大街与广济街口。
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钟楼显得日益偏离城市中心,于是向东进行了整体搬迁,移至现址。
临潼 北京时间”的来源
7
全国人民都遵守的北京时间”原来并不诞生在北京,而是来自西安临潼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这里承担着北京时间的授时”工作,即通过原子钟系统,来保持和比对标准时间的产生。
接下来,这个时间还必须由位于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二部(原陕西省天文台)通过无线电波发播到全国各地,这就是授时”。
钟声 新年钟声居然来自西安
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钟声录音,在每年除夕之夜作为新年钟声”播放并沿用至今。
这个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
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
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现救了西安城墙
9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城墙都一直面临拆除的危险,如果没有一连串的意外和运气,西安的城墙或许就和北京城墙一样被拆掉了,但最后还是一次次都跌跌撞撞地躲过了,直到兵马俑的发现,才为这件事情画上了句号。
当时兵马俑的发现让西安很快成了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来访的必经之地,政府部门在对文物遗址的公开表述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从了解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转变为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成果,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陕西话 陕西话竟然是文言文
10
虽然老陕们爱开玩笑称陕西话是大唐雅音。
但内心里觉得陕西话不够时尚,其实你完全没有这种担心。
你以为咱陕西话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焊接用金属涂层搪瓷钢管,涉及管道技术领域,包括钢管本体、搪瓷层和金属涂层,搪瓷层覆盖于所述钢管本体的第一区域上;金属涂层覆盖于所述钢管本体的第二区域上;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包括钢管本体的全部内表面和端面,第二区域包括焊接段。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焊接用金属涂层搪瓷钢管解决了钢管防腐性能差的缺点,通过搪瓷层进行防腐,通过金属涂层使其在焊接的时候搪瓷层不会被破坏,解决了搪瓷钢管无法焊接的缺点,具有耐腐蚀可焊接的优点,达到了提升钢管安装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一本《周公解梦》,让周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周公解梦》并非周公所著,而是民间盗用了他的名气。
周朝那么多名人,为什么民间偏偏就爱周公?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臣。
就连孔子也视他为偶像。
因为人格魅力足够出彩,曹操也成为周公的小迷弟,还专门写了《短歌行》,其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就此,周公的名气,又被推上一个新高度。
01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大家都很熟悉,武王伐纣之后,除了太师姜太公,周朝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周公。
许多影视作品大幅度削弱了周公在周朝的份量。
因此,有许多人说,周公是在武王伐纣之后才渐渐上位。
其实,这种说法非常片面,因为周公在武王伐纣之前,就已经是周国政权的最高决策者。
整个武王伐纣过程,周公在中间都充当着谋士的角色,全程没有划水。
周武王上位后,位居他之下的就只有两人,这两人便是姜太公和周公。
商朝被灭后,周朝的局势依旧很不稳定。
周武王担心天下人会说他得位不正,总是彻夜难眠。
这时候,周公对他说,想要真正得到天下,必须顺从民心,以德治人。
老百姓只要生活的踏实,至于谁担任君主,他们其实并不关心。
在周公的建议下,周武王对昔日功臣进行分封,不仅如此,就连昔日商朝的残余力量,也全都得到安抚。
周公处世之道,就是以德服人。
02 按理说,周朝刚刚成立,还有周公和姜太公这样的贤能之人辅佐,一切都应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果,周武王在灭商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即便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非常罕见。
周武王去世的时候,儿子只有13岁,周朝刚刚成立,本来就不稳定,如果让一个小孩来治理国家,只会是雪上添霜。
这个时候,整个周朝的重担,全都压在周公一人身上。
按照惯性思维,周武王的儿子太小,周朝又是刚刚建立,而周公在朝中威望很重。
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想要夺走侄子的位置,简直易如反掌。
然而,周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实行辅政。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人们对他的评价。
身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朝的皇室血脉,周公为周朝可谓是呕心沥血,夜不能寐。
首先,商朝的残余力量还很多,周朝根本不能掉以轻心。
对此,周公不得不执行天子的权力,带着年幼的周成王进行东征,一举平定了武庚叛乱。
为了以绝后患,周公实行“分陕而治”的大决策。
很多人对陕西的名字感到疑惑,不明白为啥叫陕西。
这是因为原来的“陕”非常大,周公为了治理方便,在河南三门峡陕源凿出一根大石柱分界而治。
这个大石柱的东边,由周召公(周公的哥哥,周武王弟弟)管理;大石柱西边则由周公管理。
也就是说,周公才是咱们今天陕西的大哥大。
03 周公为了周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为周朝累死累活的时候,他另外几个兄弟却散播谣言,说他独揽大权,是想要自己当天子。
如果外人这样说也就罢了,被自己兄弟这样恶意攻击,周公内心伤透。
他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只是眼下局势,他不得不代替周成王作天子的事情。
为了表明真心,他向几个兄弟道清原委,并在第二天就为周成王举行继位仪式。
而这时候,周成王才15岁而已。
即便如此,几个兄弟依旧往周公身上泼脏水,或许是嫉妒人民对周公的拥护,也或许是嫉妒周公的才能。
反正周朝内部,这时候发生非常严重的内乱,并牵动各方诸侯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
周公连夜找来姜太公,二人联手,将这场叛乱平息,几个兄弟或许无颜面对老父亲姬昌,有的自杀,有的逃走,有的自愿被流放。
从此之后,周公的威望更胜以往,整整辅佐周成王7年。
这7年时间,国家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周公亲力亲为,久而久之,谣言又起来了。
许多大臣暗中默许周公才是天子,只不过大家看破没说破。
直到有人暗中给周公送礼庆祝,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第二天,周公再站到朝堂之上,大家都等着他上位,为他行君臣之礼。
结果周公严肃呵斥文武百官:“成王已长大成人,我代理朝政7年,从今往后,朝政由成王亲自处理,违者严惩。
” 04 此话一出,不仅震惊了文武百官,也震惊了周成王。
文武百官早就被周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大家都希望让他当天子,只要周公一句话,绝对没有一个人不愿意。
周成王也没想到这样,或许在他眼中,也觉得周公更适合当天子。
为此,周成王跪下来请求周公继续代他执政,但周公去意已决,下达完这个命令后,便独自一人离开了都城。
此后,周公依旧会时常回都城看望周成王,但他却是以叔父的身份探望。
二人每次见面,周公都会为周成王讲解一些道理。
二人的对话,被史官记录下来,就出现了如今我们眼中的《天逸》和《立政》。
除此之外,周公还制定一套礼乐制度,就是大家常说的周礼。
几年后,周公去世。
周成王用天子之礼把他与周文王和周武王安葬在同一块墓地。
此后,每当有大臣在周成王面前提起周公,周成王就会说:“我从来都不敢拿周公当做我的臣子!”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