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古老的三星堆遗址,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这次考古人员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什么?这些新发现揭示了哪些秘密?思客问答带你一探究竟。
三星堆是什么?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
三星堆始建于夏,至商代中晚期基本成型,其城墙体系、居住区、作坊点、墓葬群以及祭祀坑”等,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功能清晰。
众多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古蜀国地区青铜冶铸技术十分成熟。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祭祀坑”布局位置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青铜纵目大面具
1986年,我国在三星堆祭祀坑”进行了第一次集中的考古工作,发掘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了千余件文物。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介绍,围绕最初的两座祭祀坑”,我们已经写出了数百篇论文,但实际上很多论文可能是错误的、不完整的,推论可能就此走上歧路。
而这一次,考古工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连续发现了多达6座三星堆文化的祭祀坑”。
这样,考古范围从2个坑增加到了8个坑,研究者就能较为完整地掌握宗教祭祀场所的全貌。
祭祀坑”分布示意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星堆背后有哪些未解之谜?
数十年间,每一次三星堆的挖掘研究,都会引起人们对它神秘历史的好奇。
直到今日,三星堆背后的未解之谜仍旧引人入胜。
如果你看过博物馆中存放的形象夸张的青铜面具、高大得令人惊叹的青铜大立人,一定会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明。
也难怪网友戏称,三星堆背后的那个古蜀国有可能来自外星球。
青铜大立人像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然而,就是这么灿烂的一段文明,却突然消亡了。
考古工作者通过碳14测年等现代科技手段,测算出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800年至2600年,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之久,但仍不能确定它突然消失的原因。
水灾、战争、迁徙等种种推测都有可能,却都没有足够历史凭证,始终停留在推测上。
另外,我们还没有找到古蜀国的文字,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
之前,考古学家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支金杖,上面刻着鱼、鸟、人的图画,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象形文字。
但整个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人工刻画符号只有寥寥几个,离文字的概念太遥远了。
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网友说:这难道不就是古人的方向盘?
古蜀国从哪来?又为何突然消失?古蜀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考古工作者的好奇心。
6次拆盲盒”发现了什么?
有网友笑称,揭秘新发现的祭祀坑”,就好像是拆盲盒”。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这一过程确实给考古人员带来了不少惊喜。
单看下面这个三号坑就知道,收获肯定不小。
三号坑器物露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要说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就属这张独特的金面具了。
金面具
30多年前,在三星堆遗址一、二号坑的发掘中,曾经就出土了6件金面具,但是在五号坑最新出土的这个金面具,却显得格外厚重,而且与众不同。
金面具的挖掘现场。
这半张面具宽约23厘米,高约28厘米,含金量为85%左右,银含量在13%到14%左右。
根据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的完整重量应该超过500克。
除了这张金面具残片,目前已出土的文物还有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现场的文物看起来有多炫”?一起来看看官方的惊叹!面对各种精美的宝物,考古发掘队在现场都感慨,坑中的方尊可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古蜀国王一级的人才能享用。
简直太土豪了!啥都有……”
三星堆考古,为什么意义重大?
前面展示出来的文物,都很令人惊艳。
那么,它们的发现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五号坑象牙雕刻残片。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
过去我们只发现了两个坑,这次增加到八个坑,并且对周围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有助于复原当时神庙”或祭祀区”内部的空间,对完整认识古蜀文化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的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当然,三星堆考古的意义,远不止古蜀文化本身。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考古发掘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
此次出土的三星堆玉琮。
这次出土的文物和以往的经历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确切地说是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影响。
例如,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我们常说,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以外的地区与华夏文明无关。
随着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多地考古成果的推进,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被更多地展露出来。
这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例证。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说过,是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慢慢变成已知。
三星堆的文物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未来告诉我们答案!
来源:新华网思客综编自新华视点、科技日报、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等
策划:刘娟
监制:唐心怡
校对:解轶鹏
来源: 新华社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
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十分之一。
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2)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是什么共计三点。
1、世界奇迹 ;2、幻想某种规模巨典范 ;3、亚洲文明剪影。
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评价过圆明园,原文如下: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
这便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3)圆明园的十二生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