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 三星堆

三星堆 另一半的中国史

时间:2023-07-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星堆,大家都很熟悉了。

这些年的发掘和科普工作,可以说我们还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也曾在广州的南越王墓博物馆看过三星堆文物的一次巡展,当时看到那些巨大的青铜面具和神树的时候,激起了对这个文明的好奇心。

这些年来,关于三星堆的传说已成滥觞,外星人、外来文明,各种阴谋论。

我们常说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考古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大胆假设是可以的,你可以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但真正落地,还是需要有证据来支撑。

那么,目前我们能够掌握的所有证据中,支撑了一个怎样的三星堆呢?

证据一:青铜器制作工艺

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目前考古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像尊、罍和盘等青铜器,从形制到花纹,都与商朝时期中原、长江中游地区的同类器物类似。

考古专家通过研究还发现,三星堆青铜器的核心成分为铅、锡、铜。

在世界范围内来看,这样的合金体系,也只有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在使用。

这就说明了三星堆文明在当时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存在,至少在青铜器的制作方面,与当时的商朝有过密切的交流。

至于是谁影响了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

证据二:与中国古籍的记载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是与中国古籍的记载相呼应的。

比如青铜纵目面具。

中国古籍《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这就和古籍里记载的目纵”对上了。

至于这个目纵”究竟是不是像青铜面具上的那么夸张,两个眼睛跟灯管一样向外伸,就很可疑了。

毕竟如果真长成那个样子,绝不是一般的人类,这有可能是三星堆人刻意夸大了这一特点,制作成面具的形象。

还有就是那棵青铜神树。

这座文物3.95米高,上面的枝条分出许多枝条,共有27棵三足树,神鸟立于其上,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扶桑树极为相似。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分析古文献中的五棵神树后也指出,与三星堆铜树最接近的形状,当属《山海经》中的扶桑和若木。

日本学者徐超龙也表示:我们第一次看到(即使不完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它们清楚地证明了《山海经》等神话内容,应该说是考古的最大价值三星堆的发现。

证据三:黄金

三星堆还出土了黄金饰品,比如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等。

这也是三星堆被认为是天外来客”和外来文明”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根据当时还没有炼金术”,黄金的熔点要在1000℃以上,而当时的技术最多只能达到900℃。

还有就是中华文明一向以鼎为尊,极少出现权杖这种东西,这更像是埃及文明或者更早的苏美尔文明的东西。

但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我们还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早在夏朝,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纯铜冶炼技术。

河南的二里头遗址中,曾发现一件含铜98%的铜锛,几乎接近纯铜。

而纯铜的熔点在1083℃,比黄金要高近20℃。

要想大规模炼制青铜器,首先得会冶炼纯铜,然后按照比例加入其他金属。

像三星堆这样有着大量青铜器的文化,不可能没有掌握纯铜的冶炼技术,那么炼金也就不在话下了。

古籍记载的古蜀国:其宝则有璧玉、金、银……之饶”。

这里本来就有金矿资源,原材料和技术都有了,黄金饰品的出土也再次相互印证。

而黄金权杖,确实在中原地区没有见过,更多出现在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当中。

这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三星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他不仅与中原的商朝有密切交流,而且与其他文明也有着不少的来往。

三星堆遗迹里不仅有这些外来元素”,还有出土有大量酒器以及敬天礼地的玉璋、玉戈等,这些明显就是受商朝的影响。

根据目前我们挖掘考古工作所得到的证据,再度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之前的历史观都是以汉族正统”为中心,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汉族人的王朝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大片的土地上生活着各族人民。

汉族人的历史,顶多只算是一半的中国史,另一半则由其他民族所创造。

这一观点,很多历史学家都曾经提出过,比如顾颉刚的中国文明多元说”、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

在三星堆文化的背后,是一个曾经存在数千年,与中原汉族文明有着巨大差异的古蜀文明。

三星堆文化没有被中国的古籍所记载,但是古蜀文明却是有详细的文字记录的。

根据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最早的蜀王名叫蚕丛,是一位养蚕专家,带领人民走上致富道路,人们因此拥戴他,统治蜀国数百年。

而蜀这个名字也与蚕有着极大的关系,说文解字里说:蜀,葵中蚕也”。

蜀本来就是蚕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

蚕丛之后是柏濩,也统治了数百年。

柏濩之后是鱼凫,也统治了数百年。

根据考证,三星堆文化正是出现在鱼凫统治时期。

鱼凫之后就是著名的杜宇。

根据记载,杜宇是从天而降,跟一个从井里出来的女人结婚,成为蜀王之后,因为跟治水有功的鳖灵的妻子私通,觉得很惭愧,就把王位让给了头顶宝强绿”的鳖灵,隐居起来,死后化身为杜鹃鸟,以叫声催促蜀人趁农时播种。

也有说杜宇根本没有绿鳖灵,而是被鳖灵政变后赶下王位,死后怨灵化作杜鹃鸟,所以说杜鹃啼血”,声音非常悲切。

鳖灵开启了蜀国的开明王朝”,从他之后有记载的一共五位蜀王,最后一位叫芦子霸王,是古蜀国的末代君主。

蜀国被秦国灭掉之后,也被送到秦国杀死。

秦国灭蜀之后,把蜀地收为郡县,自此蜀地纳入了中原王朝版图,也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而此前数千年的古蜀国文化,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中原王朝的史书中也没有更多的记载,自此逐渐被人遗忘。

直到数千年后,无意间的一次发现,才让这些被尘土掩埋的古蜀国遗迹重见天日,我们也拓宽了视野,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中国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家史”,也不是汉族的民族志”,而是多民族共同创建的多元历史。

以上,就是三星堆发掘考古这么多年来,我们能够得到的一些确切信息了。

当然,还有很多的谜团没有解开,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确认#

#三星堆初步确认发现一处房屋遗迹#

什么是生肖,他和属相有什么关系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代表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肖与属相之间实际上是同义关系,即每一个生肖都对应一个属相,反之亦然。

生肖的起源与意义 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中已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些生肖动物的选择可能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星宿信仰以及动物的特性有关。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出生年份上,还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如婚配、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此外,生肖还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

生肖与属相的关系 生肖与属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来表示一个人出生年份的符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生肖或属相来推算个人的命运、性格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等。

例如,根据生肖相生相克的理论,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生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和谐地相处。

同时,生肖也成为了人们表达祝福和期望的一种方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以生肖为主题制作各种装饰品、贺卡等,以此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而在本命年,人们则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运势和健康状况,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不利因素,如穿红内衣、佩戴生肖饰品等。

综上所述,生肖与属相是同义关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表示出生年份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为什么秦始皇陵两千年无人敢挖内部到底什么样?

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被覆盖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标签:三星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