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华商网
据来自近日举行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年度线上业务汇报会的消息,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以及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年度考古发掘均取得了重要收获:
在兵马俑一号坑又出土一件将军俑、一件中级军吏俑,这对研究整个一号坑军阵排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在兵马俑二号坑,对弩兵”单元内涵与布局有了新认识,发现了高级军吏及周边铠甲武士俑;
对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完成了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的发掘,所有出土物都昭示墓主人身份尊贵,有三个车马陪葬坑,发现了15个一组的编钟,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乐舞百戏、动物等形象的金银铜俑等;
在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发现外城东门夯土台基和门道遗迹以及瓦块和红烧土等,发现城门门道两侧存在附属建筑,城门的毁坏与火有关。
兵马俑一号坑:
又出土一件将军俑、一件中级军吏俑,
对研究整个一号坑军阵排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方舱效果示意图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余件。
兵马俑一号坑共划分20米×20米的27个探方。
全坑发掘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5月至1981年9月,集中清理一号坑东端的五个探方(T1、T2、T10、T19、T20),面积为2000平方米。
第二阶段自1986年3月到1987年初,发掘五个探方(T11、T12、T13、T21、T22)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发掘位置位于T23方,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一号坑发掘现场
年度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原编号T24方,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面积为30平方米,具体区域为G8、G10两个过洞。
其中,G8过洞清理出陶俑15件、提取10件,拼对完成8件。
G10过洞清理出陶俑10件,提取7件,拼对完成4件。
陶俑、陶马残破严重,有较大的位置移动。
共清理提取出小件14件,全部出于G8。
△一号坑发掘现场
出土陶俑彩绘保存状况较好,已制定了科学保护方案,将这些陶俑及时运至保护修复室进行保护修复。
对俑坑出现的霉菌也进行了及时处理,确保了文物和环境的安全。
本年度发掘所出陶俑主要位于车迹之后,具有特殊性。
其中在G8出土有一件将军俑,G11出土有一件中级军吏俑,这对了解、研究整个一号坑的军阵排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考古人员梳理了秦俑坑发现以来所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特别是一号坑所出土的中、高级军吏俑,提出一号坑的军阵排列可能具有南北、东西向的对称性。
兵马俑二号坑:
对弩兵”单元内涵与布局有了新认识,
发现高级军吏及周边铠甲武士俑
兵马俑二号坑是秦始皇陵重要从葬坑之一。
1976年5月发现并进行局部试掘。
1994年至2008年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发掘,揭露棚木以上部分,基本厘清二号坑的地层、形制、建筑结构、性质等内容,并发掘清理了部分彩色陶俑。
2015年开始第二次发掘。
发掘工作严格控制发掘面积,本着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工作思路,重在解决相关学术问题,如解决俑坑青膏泥的成分问题、探索兵马俑色彩信息量化采集模式、通过发掘获取相关微观信息解决兵马俑坑兵器的铬盐氧化等学术问题。
△二号坑发掘现场
按照考古发掘计划,年发掘第一单元弩兵方阵T21(K5)60平方米,进一步揭示这一单元的内涵与布局。
通过发掘,已初步获得关于弩兵”单元内涵与布局的新认识。
主要收获是:完成T21K5陶俑上层清理与K5东壁清理,大部分陶俑暴露。
共提取各类数据447组,提取样品47处,进一步揭示和了解二号坑的埋藏内涵,为秦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二号坑发掘现场
首先,在该区域发现高级军吏及周边铠甲武士俑,开间内并不全是立射俑,对K5陶俑的种类与分布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在彩绘陶质文物的科学发掘与现场保护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其他同类文物保护提供借鉴。
第三,改变传统色彩记录方式,采用数字化记录手段,量化色彩记录,为建立秦俑色彩数据库提供数据积累。
第四,提取焚毁棚木间残存青灰泥,计划分析矿物成分与元素成分,对青灰泥形成提出更为全面解释。
最后,通过发掘获取相关微观信息,对K5内青铜兵器及所处土壤环境进行金属元素分析,进一步分析二号坑兵器的铬盐氧化问题。
秦始皇帝陵西侧墓葬M1:
完成了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的发掘,
墓主人身份尊贵,有三个车马陪葬坑,发现15个一组的编钟等
从2013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西侧QLCM1(简称1号墓葬)进行了持续性发掘。
多年以来因土地租赁问题没有解决,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一直无法发掘。
今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使墓葬得到完整发掘。
△陵西大墓外景
年工作主要是对北墓道和两个陪葬坑的发掘以及室内修复。
考古人员沿用过去方法布设探方,进行发掘。
墓道夯筑回填,和南墓道夯层完全一致,上层是细夯,下边是粗夯,夯窝也是一模一样的。
没有发现盗洞。
陪葬坑有三个,南边一个(P1),位于南墓道的西侧,以前已经完成发掘。
整体的结构是厢板式结构。
埋有四匹马和一辆木车以及一只狗。
出土有盖弓帽、箭镞、金节约、金银络饰管等,这些和秦陵周围出土的几乎完全一致。
△陵西大墓出土玉鼎
北边两个陪葬坑(P2、 P3),位于北墓道的东侧。
发掘之前对它们进行复探,确认其范围。
陪葬坑P2距北墓道1.5米,长9米,宽6米,深5.2米。
发现盗洞。
在其一角,发现扰坑一个,应是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候挖的。
里边堆积着大量的陶片,在陶片上有文字南”、咸□□”、咸阳□□”。
陪葬坑P3距北墓道17米,长26.5、宽5、深2米。
之所以比较浅,是因为早年平整土地的时候,将上边2米多破坏了。
它的结构应该和P1一样,厢板式,上层棚板宽20厘米左右。
陪葬坑内盗洞密集,有13个之多,盗洞里面发现盖弓帽等。
△陵西大墓出土的金、银骆驼
室内修复,包括陶器、铜器和小件器物的修复。
提取出来的陶器破碎严重。
目前修复起来的陶器有大型茧形壶、小型茧型壶、陶囷、罐、缶、灯等。
大型茧形壶尺寸在60厘米。
部分修复的陶灯有16件、陶囷6件,陶罐7件。
铜器的修复也有类似的问题,比较完整的比如鼎、豆、壶、编钟等修复起来比较容易。
但许多器物器壁本来很薄,脆弱,修复起来,困难重重。
目前已经修复完整的器物有:金、银骆驼,金舞袖俑,镶嵌琉璃的铜扁壶,玉鼎,银盒,银骑马俑,银猎犬,鎏金铜铺首等等。
△陵西大墓出土的貌似小鹿的小动物造型
△陵西大墓出土的跽姿状小型铜俑
其中有一件小动物,造型生动,貌似小鹿,呈卧姿状,大耳上扬,一副警觉的样子。
另有一件小型铜俑,跽姿状,头戴冠,双手捧物,表情肃穆。
通过发掘和清理,考古人员对墓葬性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墓,墓主的地位很高,身份尊贵。
所有出土物都昭示出,这是一幅贵族生前声色犬马的生活场景。
高级别墓葬、有三个车马陪葬坑、有15个一组的编钟、有许许多多的小型乐舞百戏、动物等形象的金银铜俑等等。
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贵族的奢华生活。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
发现外城东门夯土台基和门道遗迹以及瓦块和红烧土
城门门道两侧存在附属建筑,城门的毁坏与火有关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外景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外城垣偏南处,居于封土正东,西距秦始皇陵封土约200米,北距现在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东门约260米,东距遗址公园东围墙约20米,南距K9801约150米。
1962年以来,考古学者多次对秦始皇帝陵园及其周围地区开展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对陵园外城东门有了初步认识,大致确定了外城垣东门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7米,东西宽22.4米,但是对门道数量与建筑结构认识并不清楚。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俯拍图
为了给秦始皇帝陵园外城垣展示复原提供可靠资料,促进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年9月至12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制定了详细的发掘方案,以地层学为指导,关注堆积最小单位,从埋藏学视角出发,坚持多学科联合攻关,与建筑学科专家共同推进考古发掘工作,布设探方30个,实际发掘面积1000平米(约相当于遗址的二分之一)。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俯拍图
外城东门遗址地层关系简单,除自然冲沟7条、现代人工沟3条、现代污水沟1条、现代墓葬4座和现代灰坑1个之外,主要发现外城东门夯土台基,门道遗迹1处,瓦块和红烧土等建筑堆积。
出土石质建材5件、铁器1件、乾隆通宝1枚、民国铜钱1枚。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夯窝
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搞清楚了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遗址的规模、形制和结构。
此次发掘确定了外城东门属于夯土台基式建筑,为一门一道的城门结构,门道经过火烧处理。
门道的边缘以及高台式平台的拐角处均有人工石质建筑材料,可以确定城门除城墙墙体外,还存在附属建筑。
厘清了秦始皇帝陵园外城东门的营建过程。
利用地层堆积关系可以确定,东门门址先开挖大的地基坑,然后在坑内进行细夯;坑内细夯与坑边之间采取粗夯方式处理。
在夯土台基之上,进行墙体与附属建筑的营建,墙体外侧抹有草拌泥。
从板瓦、筒瓦、石建筑构件看,城门门道两侧存在附属建筑。
从存在红烧土和碳屑的情况看,城门的毁坏与火有关。
为秦始皇帝陵的朝向问题以及礼制布局、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助于对秦始皇帝陵的礼制建筑的规模、等级、布局的认识与研究。
据了解,下一步考古人员将继续坚持考古学与以建筑学为代表的的多学科合作进行发掘与研究,继续对内外城东门之间的附属建筑等开展考古工作,逐步搞清楚秦始皇帝陵园东部的建筑结构与布局,明确内外城东门区域的遗存分布与内涵,为秦始皇帝陵的陵墓制度研究提供资料。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让专家们感到吃惊的是:古玛雅人不但挖掘出了一条好似迷宫的隧道,而且还在其中建造了多个配备有小型神庙的石制金字塔。
据参与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介绍,该地下迷宫非常之长,总共连接有14个洞穴(遗憾的是,其中有部分已经坍塌)。
科学家们表示,按照古代玛雅人的信仰,逝者的灵魂将会在一条狗的协助下穿越一条漫长的地下隧道,期间它们将经受大量的考验。
在经历重重磨炼后,逝者的灵魂最终将进入阴间世界。
新发现的这些地下迷宫穿越了南美洲的多个国家,包括墨西哥南部地区、整个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北部。
据考古学家们估计,多数地下迷宫都建造于公元250-900年期间。
需要指出的是,古玛雅文明正是在公元900年左右突然销声匿迹的。
2、金字塔之谜解开 耸立在埃及首都开罗郊外沙漠上的金字塔是全世界著名的古迹之一,但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建筑学方面的一个不解之谜。
法国建筑师霍丁经过八年的研究,再结合其他学者的意见,提出了一项独特而又很具说服力的理论。
据他推测,胡夫金字塔是这样建造的:一开始,使用了一条斜坡,最高处高出地基43米。
巨石通过这个斜坡堆砌,建成金字塔坚固的底部主体,占金字塔总重量的70%。
接着,在墓穴上方建造塔顶。
他们在塔壁内侧10米至15米的地方,修建了蜿蜒通向顶部的螺旋状斜坡,全长1.6公里。
也就是说,金字塔内部,还有一个小的金字塔。
在通道拖动1吨重的石头,需要8至10名工人,石块盘旋着推上去,砌到法老墓室上方。
通道是有盖的,但在4个角落是露天的,因此巨石能够转弯。
这些斜道现在应该还保留着,如果进去应该能找到。
他还说,这样干,建造整个金字塔只要4000人就行了,不必像专家学者以前说的那样,需要10万人。
埃及人又聪明又节俭,他们不会浪费一块石头,所以想出了这个好办法。
研究埃及古迹的专家、美国长岛大学的资深研究员布来尔说:我认为对研究埃及的学者来说,霍丁的理论非常重要,关于金字塔的建造,过去有两种说法,一种说金字塔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斜坡,另外一个说金字塔外面有螺旋形波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两种说法都不对,都有问题,现在我们有了第三种说法,这种说法没有那些问题。
” 3、气候变化毁灭了玛雅文明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为了1千多年以前玛雅文明的迅速衰落而争论不休。
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个文明的衰落?科学家们已经对外公布了一些证据,显示气候变化可能是毁灭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而且这个毁灭性的气候变化很有可能就是玛雅人自己引发的。
汤姆·塞维是惟一在NASA工作的一名考古学家,他提出是玛雅人自导自演的气候变化最终给玛雅文明画上了一个句号。
他的理论来源于一个名叫SERVIR(中美洲区域可视化与监测系统)的计划,就是通过卫星来监测中美洲的环境变化。
此项计划旨在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监测森林大火以及提高农业土地使用率。
但是,除了以上功能,卫星图片还显示了古代玛雅文明农业耕作的遗迹以及气候灾害形成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玛雅人采取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方式。
在人口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农业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供足够的粮食。
但是,玛雅文明的人口数曾一度接近6万人。
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对此,塞维的卫星图片有了重大发现。
图片显示出,在低洼地带上有许多排水沟和过度耕种的田地。
这些低洼地带属于季节性的湿地,古代玛雅人居住的地区中有40%是这类低洼地。
这些低洼经抽干后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做就有可能改变当地气候。
塞维的数据显示,抽干低洼地带的行为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方式减少了该地区的降雨量,同时温度又不断升高。
干旱和高温频繁地引起其它问题的发生,而这些衍生的问题导致了玛雅的毁灭,例如战争或者疾病。
4、巨石阵是王室墓地 英国研究人员表示英格兰西南部的史前巨石阵”可能是一个古代王室墓地。
研究人员将从巨石阵”挖掘出的人类遗体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以确定这些遗体的埋葬年份。
他们认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间,巨石阵”是一处墓地。
设菲尔德大学考古学家迈克·帕克领导了这次发掘工作。
他说:我们的猜想是,‘巨石阵’原是一处安葬死者的地方。
进一步的猜想是,这里葬的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可能是英国古代一个王室成员。
” 考古学家估计,600年间巨石阵”共有150人到240人下葬。
埋葬人数如此之少,可能意味着这些人属于同一显赫家族。
设菲尔德大学古代人口统计学专家安德鲁·钱伯莱恩说,巨石阵”埋葬的是同一家族成员的线索是,早期在那里下葬的人很少,但此后几个世纪,随着家族后代人数增加,下葬人数也相应增加。
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为世界文化遗产,建造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
但考古界对其用途一直以来争论不休。
5、发现罕见的埃及武士墓 考古学家在埃及卢克索一个大墓地中挖掘出一个不同寻常、保存非常完好的木制棺材,其中可能有一具古代武士木乃伊尸体。
目前,研究人员猜测这位武士可能是法老王的高级雇佣侍卫。
2月13日,考古学家打开了这一神秘墓室,该墓室里有一个标注Iker”名字的封闭木制棺材,Iker翻译成古埃及文的意思是非常优秀的人”。
他们在棺材旁还发现5支由芦苇制成的箭,其中三支箭仍带有羽毛。
据悉,西班牙考古小组是在哈采普苏特女王的高级官员Djehuty的墓室进行例行性挖掘时意外发现的,这个古代武士墓室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55年至1650年的古埃及中王国时期。
虽然这种墓室的规模普遍存在于公元前155070年前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但是这具神秘武士木棺却属于中王国时期。
基于棺材上的碑铭和附近发现的陶器,专家推测该墓室应当是埃及第11王朝早期,大约是公元前212585年前。
当时,埃及经过多年的内战刚重新统一,武士在当时的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
6、神秘金字塔由新发现的古老文明建造 考古学家表示,在墨西哥中部最近发现的一些石雕表明一种先前不知道的古老文明可能建造了这里的金字塔。
这些石雕是15年前首次在墨西哥海湾附近的托兰辛戈(Tulancingo)峡谷发现的,他们都处于坐姿,其手放在膝盖上。
有些石雕还有头巾和圆锥形帽子,可能代表风神。
其中一个石雕是一名男子从一只美洲虎嘴里露了出来。
这些石雕可以追溯到公元600-900年的Epiclassic时代。
墨西哥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石雕是由一种与众不同的古老文明建造的,叫Huajomulco”。
在神秘的Huapalcalco金字塔附近也发现一些这样的石雕,这表明此神秘金字塔也是由新发现的古老文明建造。
在此之前,此神秘金字塔的来源一度引起考古学家的争论。
7、发现亚历山大大帝的王冠 位于希腊北部的小镇韦尔吉纳的考古遗址,被视为古代马其顿人的首都艾加伊城的遗址。
1977年,考古学家在此遗址中发现有马其顿王国皇室墓群,其中可能有亚历山大之父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四世的墓穴,两座墓穴中都装饰着精美的壁画,被保留下来的巨大宫殿用马赛克和灰泥装饰。
整个遗迹有300多个坟墓,其中有些为公元前11世纪建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韦尔吉纳的考古遗址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研究人员表示,被认为是亚历山大之父的这个古希腊陵墓其实是亚历山大的同父异母兄弟的墓。
这意味着在此墓中发现的一些文物,包括一个头盔、一幅盔甲和一顶银制王冠应该属于亚历山大大帝本人的。
8、埃及发现一座4千年前的王后金字塔 埃及首席考古学家宣称在埃及北部的塞加拉发现一座4300年前的金字塔,这座金字塔的主人很可能是塞舍舍特王后(Queen Sesheshet),她是埃及古王国第6王朝法老特蒂的母亲。
这处挖掘地点位于开罗南部12英里处,目前考古学家仅探知能够进入到金字塔的墓室,现发现一些碑铭。
据称,特蒂法老的两位妻子埋葬于该座金字塔附近。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西?哈瓦斯(Zahi Hawass)宣布了这项重大考古发现,他指出,之前考古学家对塞舍舍特王后的了解和认识源于自古埃及的一些纸莎草纸文字记录,部分记录显示这位王后曾寻求医生治疗她的脱发。
9、秘鲁南部发现迷失古城” 秘鲁南部最近发现的古代遗迹可能是古代Paititi”的迷失城市”。
该说法引起专家严肃但是谨慎的反应。
这座假想的迷失城市曾经在有书写记载的文字里被描述为石头居住地,用金色的雕像装饰,它长时期以来都是探险者的圣杯”,同时对于当地的旅游商业也是巨大的诱惑。
根据通常的有记载的传说,Paititi是由印加英雄Inkarri建造的,他在西班牙征服者到达时,在退却到丛林中之前成立这座库斯科城市。
2008年1月10日,秘鲁当局报社报道说,一座考古要塞”在Kimbiri区域被发现,当地的市长认为它可能就是这座迷失的城市。
市长描述这片废墟有40万平方米的区域,在著名的Tahuantinsuyo区域附近。
10、印加人的开颅手术很高明 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印加人的开颅手术很普遍也很高明。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开颅手术叫环钻术,在成年男子脑袋上普遍施用过,很可能是治疗战争所造成的脑损伤。
在有一处遗址中,59颗头骨中有21颗做了这种开颅手术。
到15世纪,这种开颅手术的成功率达90%,感染率很低。
比如,一个500年前印加帝国时期的中年印加女性的头骨上有5个穿孔,专家研究表明,头骨切口周围有感染的痕迹,由此断定是在活人头骨上施行的手术。
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位连续做了5次环切手术的病人生前已经完全康复。
这件代表着500年前印加人的开颅手术很高明,很标准又完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