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记载了一则秦始皇陵的故事:
秦末乱世,秦始皇陵遭到破坏。
传说,墓门打开时,一只金雁从陵墓中飞了出来,越过雄伟的秦岭,朝东南方向飞去。
四百多年后,到了三国时期,金雁降落在孙吴统治的日南郡,即今越南中部一带。
有人将金雁献给日南太守张善,请教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张善博识多通,他从金雁身上的文字考证其年月,推断金雁为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
自秦亡以来,有关秦始皇陵的传闻五花八门,流传甚广。
古人相信,秦始皇将天下奇珍异宝带进了他的骊山陵,其中有金银制成的凫雁、水银模拟的江海、宝石做成的龟鱼、用人鱼膏”点燃的长明灯,还有许多修陵人被活埋在里面,他们用自己的死亡为始皇帝保守秘密,甚至在死后化作阴兵,镇守秦陵。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秦朝工匠当然造不出飞行几百年的金雁,这可比无人机牛多了。
直到今日,依旧无人知道秦始皇陵的全貌,但大秦帝国留下的千古之谜,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
秦始皇陵铜车马
01
最早营销秦始皇陵的人,是汉代的司马迁。
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秦始皇陵地宫的景观: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千百年来,《史记》的这段文字引发了无数遐想。
考古学家段清波曾经主持秦始皇陵发掘工作多年,他说,秦始皇陵地宫几乎无法预测,发掘的结果往往出乎意料。
近几十年,随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进展,人们发现,这段看似匪夷所思的记载,并非尽是荒诞不经之词,还有很多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宝物,如兵马俑、铜车马、百戏俑等经发掘后重现人间。
秦始皇陵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在挖筑时不得不穿过表水、浅水和深水三重透水层,这就是所谓穿三泉”。
穿过三泉后,地下水原本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地宫。
秦朝的能工巧匠为了解决地下水问题,在陵墓中修建了一套排水系统,用厚达17米的清膏泥与84米宽的黄土夯成防水大坝,有效地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的渗透。
地宫是陵园中放置秦始皇棺椁与主要随葬品的地方。
尽管地宫尚未经过科学发掘,但考古勘测表明,经过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这道排水工程仍能发挥作用,使地宫完整地保存下来。
汉代另一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的下锢三泉,应该就是指这道防水大坝”。
秦始皇陵区遗迹平面示意图
02
至于传说中的地宫珍宝,也有迹可循。
《史记》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地宫中的水银不仅被塑造成江河大海般的形态,还可以不断流动。
水银,即汞。
考古专家通过对秦始皇陵地下汞含量进行测量,在秦始皇陵墓封土表层中发现了强烈的汞异常,以此证实陵墓中有大量水银的记载是可靠的。
有学者推测,秦陵地宫中的水银多达上百吨。
水银为海,也许蕴含了墓主人生前对海洋世界的向往。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有四次出巡至大海之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最后一次东巡途中,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搏斗,乘船到了东南沿海,上会稽山祭拜大禹,命人刻石称颂大秦功业。
这次出巡途中,许久未见的方士徐福上奏秦始皇,他本来要出海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却被海中的大蛟鱼”阻挡,请求秦始皇派精锐的弩兵将其射杀,好让船只顺利出航。
当初,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神仙居住。
秦始皇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出海寻仙,求索长生不老药。
徐福这个大忽悠出海多年,一无所获,如今又来跟秦始皇拉投资。
秦始皇想起了之前与海神大战的梦,问善于解梦的博士。
这名博士说:海神深不可测,因为有大鱼蛟龙在其旁边守候。
如今陛下恭谨地祭祀,却遇到此恶神,可以将其除去。
于是,秦始皇率领船队出海,到了之罘(今山东烟台)海域时亲自手持连弩,射杀了一条大鱼,随后命徐福再度出海寻仙。
秦始皇一生多次东巡至海。
图源/影视剧照
然而,秦始皇迟迟等不到他的长生不老药,他在这一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县)。
秦始皇去世后,他身边的大臣赵高与丞相李斯勾结,拥立秦始皇之子胡亥即位(即秦二世),随后秘不发丧,将秦始皇的尸体与一车臭鲍鱼放在一起拉回秦都咸阳城,葬于骊山陵。
清人袁枚在一首诗中写道:美人如花埋白日,黄泉再起阿房宫。
水银为海卷身泻,依然鲍鱼之臭吹腥风。
”秦始皇拥有先进的海权意识,生平多次乘船追逐海浪,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最后竟和一车海鲜”一起被运回咸阳。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亦是方士们炼制丹药的重要材料。
不过,这玩意儿非但不能使人长生,还会导致疾病。
秦代,丹砂产业十分繁荣,其中有位著名的女商人,人称巴寡妇清”。
在现存史料中,秦始皇一生只与两个女人发生过交集,一位是他的母亲赵姬,另一位就是巴清。
巴清是巴郡(今重庆一带)的一介寡妇,她继承家族事业,靠经营丹砂产业赚取了巨额财富,并花钱组建一支武装力量来保卫乡里。
秦始皇在位时,曾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有意削弱地方豪富的力量,却唯独对巴清网开一面,不仅没有为难她,还称赞她为贞妇”,将她当作贵客款待,并为她修建一座纪念碑。
这不是因为秦始皇和巴清有什么八卦,而是巴清经营的生意关系到秦始皇的人生大事。
丹砂是什么?其实就是现代人说的硫化汞,这是生产水银的原材料,秦始皇陵中的部分水银可能也是来自于巴清的丹砂产业。
当然,仅靠巴清一家的水银还不能满足秦始皇陵的需求。
因此,有些考古学者认为,除了长途运输之外,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更多可能就近取自今陕西旬阳市的一座水银山。
旬阳自古为采汞重镇,专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古代采矿留下的700余处古矿洞,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铁镢等文物。
秦始皇陵中,用 人鱼膏”点燃的长明灯,也是始皇帝从海上获取的宝物。
但人鱼膏”可能是鲸鱼的油脂,前文秦始皇出海射杀的大鱼,也有可能是鲸鱼。
今人经过推算,用鲸鱼的油脂来点灯,1立方米可燃烧5000天,但是要在缺氧的条件下永恒不灭,毕竟是无稽之谈。
古人在陵墓密封前点上一盏灯,为死者照亮,希望君王的阴宅如他生前的宫殿般灯火长明,这是一种事死如生的心理。
但他们不明白,这盏灯终究会熄灭。
而今,谁也不知道水银勾画的江河湖海是否还在秦始皇陵中澎湃激荡,但秦始皇生前对海洋的探索终究被后世继承,随着中华民族的一次次扬帆出海而得以实现。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前的秦始皇雕像。
图源/图虫创意
03
水银不但是秦始皇陵地宫中的装饰品,而且有防备盗墓的作用。
文献中较早 以汞灌墓”的记载,多是沿海齐国、吴国等地的丧葬。
春秋时期,齐人在齐桓公的陵墓地宫中设计了一处水银池。
西晋永嘉末年,齐桓公墓被盗掘,盗墓者将墓门打开后,发现墓中有水银挥发的毒气,不敢入内,多日后才敢牵着条狗带路,战战兢兢地进入地宫。
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可能也有毒杀盗掘者的作用。
人吸入高浓度的汞气,轻则肌肉瘫痪、精神混乱,重则一命呜呼、暴病而亡。
此外,按照史书记载,秦始皇陵中设有强弩与陷阱。
史载,秦始皇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这是说,秦始皇陵中的通道、墓室等都设有一种触发性机关。
一旦盗墓贼进入秦陵,触发弩机,就会被强弩射杀。
即便躲过了暗弩,还有各种陷阱紧随其后,可谓机关重重、防不胜防。
水银、暗器与陷阱,构成了秦陵防盗的三重门”。
秦始皇性情多疑,为了保证秦陵地宫不被盗掘而费尽心思。
他儿子胡亥更狠,即位后立马下令将墓道中门和外门关闭,把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室里。
如此一来,参与修陵的工匠无法再泄露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被始皇帝带入地宫的遗产也就成了谜。
秦始皇陵航拍。
图源/摄图网
考古勘探表明,秦始皇陵地宫的封土没有大规模的盗掘痕迹,只有东北侧和西侧各有一个盗洞,但这两个盗洞直径不到1米,不可能是项羽、石虎、黄巢等军队留下的遗迹,而地宫周边的陪葬坑,如铜车马、石铠甲坑等确实被人为地破坏过,但也没有被抢掠一空。
迄今为止,中国的考古发掘以抢救性发掘为主,国家严格限制对帝王陵墓的发掘。
如果贸然打开地宫,陵墓中的湿度、温度等环境状况突然发生变化,将对文物造成致命的损害。
上世纪50年代,明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随葬品,但也造成了无可挽救的破坏,从此,中国考古学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陵的行规。
我们熟知的秦始皇陵陪葬坑大都是先被偶然发现,再进行抢救性发掘。
秦始皇陵兵马俑。
图源/摄图网
1974年,陕西临潼发生旱灾,一些村民自发挖井。
临潼县的一名村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人形陶俑,一开始以为是古代寺庙中的瓦爷(当地人对陶制神像的称呼),也没放在心上。
还有些村民把挖出的陶俑带回家,说是放在窑里能吓老鼠。
后来这事上报到当地的文物部门,逐渐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
经考古队发掘,秦兵马俑终于重见天日。
秦俑跨越2200多年的时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至今沉默地守护着他们的主人秦始皇。
世间沧桑变幻,帝王早已归于尘土,只有秦始皇陵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大秦帝国昔日的荣光,等待着人们去叩响它神秘的大门。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
[宋]李昉 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13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王学理:《轻车锐骑带甲兵: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与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
段清波:《秦陵:尘封的帝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8年
王子今:《论秦始皇陵水银为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
一方面,正是由于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心存畏惧,对这座陵墓怀有极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相信,违背君主陵墓的安宁将会招来天谴和不祥之事,因此便害怕触犯这些神圣的规矩。
另一方面,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和未知性令人生畏,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座宏伟的陵墓沉睡了2000多年,没有人敢于触摸它的神秘.地宫内部的神秘和未知引发了人们的无尽遐想和好奇心。
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秦始皇陵地宫如同一个宝藏箱,封存了古代文明的珍宝和谜团。
”这个未被揭开的宝藏箱中隐藏着哪些无价之物,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解开这个宝藏箱的秘密,科学家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研究。
然而,考古技术的不足成为了他们的一大难题。
陵墓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信息,一旦开挖过程不慎,可能导致文物的永久毁坏。
这个风险使众多考古学家和文化遗产专家心生犹豫,他们权衡着开挖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个未被揭开的秘密变得更加接近。
地球物理勘测技术的运用使科学家们能够了解地宫内部的整体情况,初步勾画出可能存在的宫殿、通道和宝藏。
这些有限的科技手段虽然只揭露了表面,却唤起了人们对地宫内部更多细节的渴望。
展望未来,科学家们对于秦始皇陵地宫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他们将探索更先进的考古技术和设备,力图全面了解地宫内部的奥秘。
同时,他们也将承担起保护文物的责任,尽最大努力确保开挖过程中文物不受任何伤害。
陵墓背后,是古代历史的厚重。
开启秦始皇陵地宫,将带来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彰显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
人们对于地宫内宝藏的期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憧憬。
当地宫的门缓缓打开,迎接世人的惊叹和探索,定会再次唤起全人类对于千年古墓的热衷与敬畏。
尽管考古技术的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提高成为秦始皇陵地宫未被挖掘的原因之一,但正是这份畏惧和谨慎,让这个宝藏箱的价值显得更加珍贵而神秘。
未来,人们期待着科学家们的发现和探索,期待着地宫内部隐藏的宝藏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和惊喜。
让我们一同期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宝藏终将闪耀于世界,为历史增添新的篇章。
随着考古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或许有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文物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尊重等等。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行动不会对陵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尊重这座古墓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的价值。
秦始皇陵地宫作为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这座陵墓承载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以及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
这里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核心,是一个伟大国家的象征。
在这座陵墓内,隐藏着无数的宝藏与谜团,等待着勇敢的考古学家来解开。
然而,2000多年来,秦始皇陵地宫一直无人敢挖掘。
这背后既有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地宫内部神秘性的敬畏之情。
人们深知这个古老的陵墓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中的独特存在,它拥有着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任何时候揭开它的面纱都需要慎之又慎,以免对这一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或许有望揭开秦始皇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让世人更深入地了解这千古之谜。
新的考古技术,如非接触式的激光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开挖的情况下,对地宫进行未曾有过的观察和研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有效地探索地宫的途径,保护陵墓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
然而,除了科技的进步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和看法。
秦始皇陵地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挖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处理与公众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以求得一个平衡。
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谨慎和细致的态度,来探索秦始皇陵地宫。
让我们用科技和智慧,走近这座古老的陵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并将其珍宝和故事带给世人。
让我们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承诺,成为守护者和传承者,让秦始皇陵地宫的光芒照耀千秋万代。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如今的时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为我们揭开了许多古老的谜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探索秦始皇陵地宫的奥秘。
人们开始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如激光扫描、地质勘探和遥感测绘,以期发掘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
这项困扰世人的谜题也将逐渐揭开,让我们有机会目睹秦始皇陵地宫的真面目。
当然,对于秦始皇陵的挖掘,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先人们留下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谨慎而审慎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我们应该以学术的眼光去看待秦始皇陵地宫的发现,用我们的智慧和科技来揭示历史真相。
秦始皇陵地宫内部的秘密将是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这座世界奇迹的探索将吸引无数目光,引发全球的关注。
当我们逐渐解开这个谜团,当我们终于进入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那个被时间掩埋的古代宫殿和华丽陪葬品将会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这将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时刻,一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见证。
不仅仅是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每个人都将被这个神秘的地下宫殿所感召,受到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文化遗产的震撼。
2000多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的秦始皇,留下了一个极为辉煌的陵墓。
它的存在使世人为之惊叹,同时也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探索。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秦始皇陵地宫的挖掘与发掘。
这将是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之旅,一个唤醒沉睡了2000多年的文明的奇迹。
让我们一同期待,见证这段历史的又一壮举
秦始皇陵的城垣拥有内外两层夯土,象征着咸阳城的皇城和宫城。
秦始皇的墓室位于陵冢的内城南部位置,其外形呈现出覆斗形,高度有五十一米,底部的周长有一千七百多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在这座陵墓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且藏有种类繁多的珍宝。
此外,秦始皇陵的四周,还有非常多的陪葬坑以及墓葬。
这些陪葬坑和墓葬的形制不一,内涵也各不相同,现在已知的大概有四百多个。
因此,秦始皇陵可以说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异,内涵最为丰富的陵寝之一。
并且,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完全可以和古埃及金字塔,以及古希腊那些雕塑相媲美的文化瑰宝。
因为,它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华夏民族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
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智慧,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都知道,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
传说,因为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从而得名。
然而,骊山除了是秦始皇陵墓的所在地之外,还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温泉闻名于世。
在西周末年的时候,周幽王和他的爱妃褒姒,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
传说,秦始皇生前,曾在骊山上见到了一个神女。
秦始皇见神女美貌,便欲戏神女,神女恼怒之极,向秦始皇的脸上吐了一口吐沫。
之后不久,秦始皇的身上便长了一身烂疮。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中的故事,但是,却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秦始皇和骊山之间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把他的墓地选在骊山旁边呢?骊山这块风水宝地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秦始皇如此着迷呢?古人把墓地的选择和后代子孙的福运联系到了一起,而秦始皇的梦想,便是将这个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千秋万世的传承下去。
因此,秦始皇对于墓地的选择更是非常重视。
然而,他之所以把墓地选在骊山脚下,根据北魏时期郦道元的理解,是这样的:“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虽然,郦道元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部分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墓之所以选在骊山这个地方,是因为当时的礼制,并且,也受到了当时依山造陵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从风水这一角度来看,骊山确实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依山造陵这一观念。
演变到了后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便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由此,依山傍水便被人们视为最佳的风水宝地。
然而,这个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且历史资料上也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
因此,秦始皇选择皇陵的方式,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建造陵墓的典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接渭水,这些是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但是,在秦始皇陵墓的东侧方向,却有一个人工改造的池子。
按照《水经注》里的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由此可见,这个鱼池里的水,则来源于骊山的东北方向,且水流的方向是由南向北。
后来,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还在皇陵的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条从东到西的堤坝。
这条堤坝长一千多米,宽四十多米,最宽的地方七十多米,残高两到八米。
而这个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陵遗址,也是这条堤坝把骊山东北方向的水引到了西北方向。
此外,这条水流正好从秦始皇陵的东北方向流过,而且,在秦始皇陵的东方,也有源源不断的温泉水流经而过。
根据《水经注》里的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
”《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所以,当时的温泉和西北角的鱼池水是相对应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陵风水的基本格局,南面是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了三面环水的格局。
这种依山环水的典型格局,不正好是秦始皇所钟意的风水宝地吗?但即便是这样,秦始皇的大业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所以,就有人要说了:大家公认秦始皇陵是风水宝地,但却保不住王朝江山,这确实很矛盾。
对此,笔者觉得有句话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累阴德五读书”,讲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那些东西,以至于,风水并不是唯一可以改变未来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冥冥之中都有着其应有的归宿,可以称之为“定数”,风水虽好,也需阴德相随,所以,风水只能算是一个推进罢了。
到了后来,秦朝时期的这种依山造陵的思想观念,对后世陵墓的建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西汉时期的帝陵,例如: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景帝阳陵、文帝霸陵、武帝茂陵等等,这些都是仿效秦始皇陵这种依山环水的建造思想来建造的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