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谜团 > 未解之谜

旱魃 传说神兽犼黄帝的女儿旱神

时间:2024-03-2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起旱魃,大家对于这种奇特的生物有一些印象,它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僵尸,在许多传说故事中,旱魃能够带来旱灾,因此被许多人讨厌,一旦它来到一个地方就会被驱赶,那么这个所谓的旱魃是什么生物呢?接下来大家就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传说中的旱魃到底是什么吧!

旱魃是什么生物

旱魃最早是明清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也就是神兽犼,早期形象是似犬的野兽,还会吃人;后来清代的笔记小说《续子不语》又将其记载为僵尸的顶点,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僵尸;《山海经》之中将其描述为青衣天女;一些传说故事中认为旱魃是黄帝的女儿,原本是女魃,后来被蚩尤诅咒,才变成了旱魃;也有传说认为旱魃其实就是旱神。

总是关于旱魃的说法有许多,小编至今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的。

石犼

其实犼这种生物在建筑中的运用也有许多,据说在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有两只面朝南的石犼,被叫做望帝归,它还有一种奇特的特性,就是会监督皇帝,当皇帝外巡时,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回来料理政事;而在城楼后也有两座石犼,叫做望帝出,如果皇帝一直待在宫里,它们就会提醒皇帝出宫体察民情。

黄帝女儿女魃为什么是僵尸

在一版传说故事中,黄帝的女儿就是旱魃,她原本是女魃,曾帮助黄帝和炎帝打败蚩尤,因为在大战中倾尽全力,导致自己的神力消耗,不能再飞到天上去了,而和她一样的还有风伯和雨师,因此从此之后人间有雨水、有风、也有干旱不时发生,其中带来干旱的女魃也被大家叫做旱魃了。

黄帝阴符经 奇门遁甲准不准?释秘

毛明春:形意拳与内外三合,这次终于讲透彻了

一、形意拳概述 形意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动作朴实无华,体用兼备,没有很多的辅助功法练习。

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过“合一”的训练,通过六合的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到达周身整合协调合一的境界。

六合的训练贯穿于形意拳的始终。

六合分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六合训练的初步是无极式站桩和三体式,进而在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达到合一的境界。

形意拳来源于心意六合拳,两者皆以“六合”为功法。

心意六合拳的拳名含义是:用脑子思维整合六合的拳术。

形意拳的拳名含义是:形体和思维统一的拳术。

形意拳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核心技术,形意拳形体动作均要遵循六合的法则,所以在山西也有称其为“六合意拳”。

据有关专家考证,六合理论与方法首先出现在形意拳体系中,然后被许多拳种吸纳采用,说明六合理论是切实可行的,这也是形意拳对中国武术的一大贡献。

为了达到六合,形意拳探究心意这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功能,用心意感悟自然,师法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师,首先循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理,取其各行之特性与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形意拳的劲力渐渐与五行的特性吻合。

所谓“天人合一”,如劈拳属金,金性坚刚,无坚不摧;木性曲直,可刚可柔;水性无形,随屈就伸;火性暴烈,一沾即发;土性敦厚,以生化变化。

形意拳经过五行拳的训练就是要将这五种自然特性化于劲力之中。

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师法动物之特技与灵性,返还人的原始运动和搏击之本能。

因此十二形拳是极限开发人体本能运动的方法。

如龙之盘旋升潜、虎之神扑、猴之灵巧、马之奔踏、鸡之独立、燕之飞舞、蛇之缠绕、熊之雄浑、鹰之爪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形意拳将这些动物的特技作为学习的目标和训练内容,可见其运动的难度之大,是需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

在追求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体悟中和大道。

通过五行十二形的训练,目的之一是要开悟人心,不是仅仅拘泥于五行十二形的练习,形意拳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拳学境界,通过五行拳与十二形拳的训练感悟自然的特性,自然万物感通,见景生情,念景生情。

如见到云即刻就可以向云学习,学习云之混沌无形,见到水即刻就可以向水学习,学习水之率然灵动,见到任何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向它学习,学习它的特性和特技,象形取意,形意合一。

二、形意拳桩法 形意拳桩法有无极式、三体式等,无极式是由静而动,“静极生动”的导引。

无极站桩的方法源于远古,《黄帝内经》中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又说“致虚极,守静笃。

” 形意拳的无极站桩从思维意识方面要求是:空空静静,无思无意无欲。

从外形动作方面要求是:松静站立,无形无象。

形意拳前辈董秀升所形容无极是:顺天地之自然,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无极站桩有两种站法: 第一种:两腿接近直立的松静无为站立,主要使大脑入静,周身放松,使身体内在机能处于有序化状态。

这种站法可以使真气有序的动。

第二种:两腿略屈的松静无为站立,这种站法可以触发肌肉产生阴阳胀落式运动。

两腿微屈的站桩方法,不但可以使身体放松,思想安静,更有意义的是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

其特征是:当站到一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轮流有序的颤动,脑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的胀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

我们认为这是心—脑—经络—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态,这种无极桩才是形意拳所需要的。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练功程序:先站第一种无极式,使体松,脑静,心平,气和,随即两腿微屈,进入第二种无极式站桩,由于腿部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的胀落式微颤运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经络的运动,此种运动也只有在无极式的站桩中才能出现。

此时是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内在的胀落式运动,人体生理产生独特的变化,机能处于一种激发状的高度有序状态,这种状态,人体的生理机能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可能是无极桩通气血强身祛病的机制。

无极式桩是一种平衡态有序化的修炼,一般要求头正身直,重心在两脚中间,两手松垂,左右力量是平衡,所以气血运动趋于和谐平衡。

而三体式则不同,不论是三七步,四六步,还是五五步,前后左右都不会达到平衡,因为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所以三体式是一种非平衡态的训练。

三体式的非平衡训练在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三体式站桩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

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三体式是一种发电、充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肌肉健壮。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训练的人,人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的三七步运动量最大,四六步次之,五五步再次之。

单重与双重的作用不同。

三体式是到达内外三合的基本途径,形意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因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说。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之式。

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前弯腰旋转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

人是从猿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来的。

婴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前扑。

在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术运动中的精华。

它的合理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言“打拳如走路”,就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那极有可能就是像婴儿那样天真地爬,只不过是站着爬。

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要求。

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

” 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地的。

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自然的扭动。

人直立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了,但仍有两臂前后的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

动物行走时,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前足前伸。

这样左右交替进行行走。

虎、豹在快速奔跑或瞬间扑食时,总是后两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再同时着地,一般跑和走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脚分至是走、跑、蓄力,手脚齐到是奔、扑、发力。

三体式基本原型是顺步和拗步的,顺步适合于直线力,如崩拳;拗步适合于弧线力,如横拳。

三、形意拳内外三合 形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是六合整劲,最后达到阴阳中和状态。

六合整劲的训练过程是: 1.由站而静,由静而松,由松而动。

(松静) 2.由动而顺,由顺而柔,由柔而合。

(柔顺) 3.由合而整,由整而刚,刚柔相济。

(中和) 心意合一为静,这里心即是脑,中国古人常用心代表脑。

说“心想事成”,其实就是脑子想事成。

所以心指的是脑子这个器官,意是心的思维状态。

那么形意拳的心意合一就是脑子要处于形意拳的思维状态,我们认为是处于“静”与“合”的思维状态,人静是整个脑和谐共振的状态。

因此说心意合一为之静,静是脑和谐。

“合”是阴阳中和的状态,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静”,也可以认为是有序的“动”。

意气合一为柔,意与气均为无形无象之物,意是主宰,气是主帅,二者结合为柔。

气力合一为和,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以致中和。

外三合运动是四肢动物特有的、本能的运动,古人发现人在走跑时肩胯、肘膝、手脚是协同一致地运动,最易于观察到的是婴儿的爬,猫之行,虎之扑,马之奔等运动。

婴儿之爬是最初的人的三体式,腰脊和四肢都得到了全面平衡的锻炼;猫之行如三体式之柔练;虎之扑如三体式之顺步手脚齐到的发力;马之奔如三体式跃步前进。

由于人与动物有某些共同的运动属性,外三合也可能是人与动物共同遵守的运动法则。

所以形意拳的外三合运动是返还婴儿的玩耍运动,仿效动物天然特技的本能开发运动。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

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

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

祝各位武运昌盛!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