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大约到1985、6年,是动乱后至今武术的一个全盛时期。
一部《霍元甲》和《一部少林寺>,勾起了多少青年的习武梦呀,那时候中山公园、斯大林广场、劳动公园一早一晚多少练武的,体委也大力提倡武术,邀请老拳师出来办班教拳,师父家窗外挂着体委给的匾,黑底金字“通背拳社”,一挂就是20多年。
1982、3年国家提出挖掘传统武术,要继承要发展,各省成立武术挖掘小组联合各省体育院校,市级体委共同登门访问老拳师,希望将藏在民间的拳谱,特殊兵器,套路功法上交国家,由专家统一研究,而且对于各拳种进行录像。
大连通背拳当时是李增普先生负责联系的老拳师,并车接车送,到棒棰岛表演录像。
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网上有大家应该都看过了,刘伯秧老先生是表演者中最年长的,也是修老晚期亲传弟子,拍掌用的最好,名动一时,老先生只表演了54手里的第一趟,也弥足珍贵了,老爷子转过年到盖县教拳,突发脑溢血去逝了,王连元先生,当年大连的四大金刚之一,表演了五行掌行状和伸肩,看看他的中拳和展手劈山,功力非凡,因为不慎摔坏了腿,不久也去世了,这可能是他们留下的最后影像了。
这种录像拍摄全国各地武术界都在进行,大连还进行了六合螳螂拳、六合棍的录像,沈阳我曾见过翻子拳、鸳鸯拳、埋伏拳的录像。
当时,武术的前景一片光明,中年拳师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但是说实话,大部分老拳师还是在观望,一是保守,一是文革的遭遇让他们很多人心有余悸。
好像是狄更斯说过“这是最好的年代,这也是最坏的年代”,武术后来的衰也正是这个盛期造成的。
挖掘组都挖了什么?大家都看过录像了,除了几个基础功法外,全是套路,连单操都没有,是没录?不是,剪了,挖掘组只重视套路,在棒棰岛,王连元的两位弟子表演了散手对打,真动手,两人技法细腻,打出了通背缩小连绵巧,张培好师傅带领弟子表演散手,我印象里他穿件黄衣服,划拉两下就一个劈山打得徒弟口鼻流血,摄影的还说“真下手呀。
”旁边一位老师说“我们都这么练”可是这些内容录像里怎么没有了呢,不能提倡动手,带坏青年人怎么办,这是当时武术挖掘组里普遍的想法。
我知道的几位辽宁挖掘组的老师都不是真正的学武术出身,半路出家,外行指导内行,是最大的问题,怕把技击内容推广出去,社会上打架斗殴之风被领导怪罪到自己头上怎么办?这是一位当年挖掘组的组员后来对我讲的。
大量的套路被拿到体院研究、学习,很多录下来的单操功法技击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与灰尘作伴了。
让不让人痛心呀。
从那之后,全国的武术比赛套路日益翻新,动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全国出现了一批套路高手,风靡武术界,很多人还办武校,教徒弟,套路表演越好,武术练得越好,云南的沙国政先生随修老学过通背拳,他带领弟子和学生一起创编了通背拳比赛的套路,归在二类拳里,吸收了长拳的夜行步,旋子,腾跃等动作,加大表演难度,满场飞奔,让人眼花缭乱,结果那几年全国比赛通背拳的冠军全是云南、贵州、四川几省的选手,辽宁的靠边站,那时有人问过师父咱们也加这些动作,得分多,师父说:我师父教我时没这些。
84年左右吧,曾在东北学过少林拳的日本人宗道臣带领弟子到嵩山少林寺归宗,并在少林寺、郑州、北京进行表演,有双人技击内容,纯是散手,精彩纷呈,表演后在三地要求与中国拳师交流,无人敢应,宗道臣回国后对媒体说真正的少林拳在日本而不在中国了。
这件事让中央主抓体育的领导很生气,要求尽快挖掘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一挖掘发现院校里的武术运动员包括教练根本不会技击,还得在民间找,先在上海北京找了一些当年的名家子弟传人,这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一起研究探讨,半年下来,发现他们研究出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技击性,最有名的是两位八卦掌名家,为一些门派的事吵起来,直至动手,结果两人打得犹如泼妇,一位领导当即拍案而去,这些名家也被陆续遣散回家了。
之后,听从一些人的建议,体委从各地找了当年中央国术馆,各省地方国术馆的毕业生们,这些人也都花甲之年,但是当年都有真本事,真能动手,为什么默默无闻,全是政治原因了,真正能动手的人,民国时往往也都会被军队特情之类的部门吸收了,自然解放后会有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些老先生现身说法,觉得要想技击,还得从技击里找技术,于是全国又开展了各种实战散手比赛,这些老师傅们观摩,又和院校师生一起从中提取实用的,使用频率高的技术,加以提炼,形成现在散手的雏形,我记得当时那些老先生的学生里有刁云太,为散手推广起了很大作用。
早期的散手还认武术为宗,练习一些武术的内容,还有掌法,肘法,拿法,擒法等,后来慢慢地因为比赛规则和环境因素,变成了现在的直摆勾,鞭蹬踹,散手练习者也开始歧视传统武术,看不起传统武术,中国武术逐渐分成了散手,套路表演,民间传统三块。
套路表演存为运动,和舞蹈同类,无须多言。
散手与传统是矛盾较多的,因为两方面都觉得自己能实战,散手不用说一定能,这点传统也承认,散手认为传统不能动,传统认为自己能动,而且比起散手来博大精深,文化底蕴雄厚,那为什么打不过散手,因为我们传统是民间的吗?不能像职业运动员那么多时间练习?要我说,传统武术民间爱好者一天练两个小时,散手民间爱好者一天也练两个小时,一年后,民间还打不过散手,为什么,练传统的一天俩小时练什么,基本功,单操,套路,全是技术动作,散手练什么,半小时技术动作,一小时身体素质,半小时实战对抗,差哪了? 练传统武术的打不打实战?,就咱网上这些朋友来说,都谁天天打实战的,天天练拳的可能有,天天打实战的,有吗?一个星期能打一次我想就不错了,是戴上套子散开打,不是喂手啊,散开打。
你要练散手,基本上两天就得打一次,一周三次,一年是150次,传统呢,一年有50次就很不错了,差着100次呢,你的心理素质,你的经验都差得远了,你怎么跟人家打,所以练传统的往往在自己圈子里称称王,真要拿出来溜溜,未必行。
当年蒋介石、杜月笙都跟他学过拳术。
他的五行通背拳粗犷豪放、凶猛沉实。
演练时两臂如鞭,啪啪见响,威猛无比,是极为实战的拳术。
胡奉三先生是辽宁人,东北著名的戳脚大师,后来结合他所学的内外家功夫,创立了胡氏戳脚文趟子拳。
曾担任三十万东北军的武术总教官,张作霖的贴身保镖,是著名的“东北三侠”之首。
两位大师都是当年东北武林的翘楚,胡奉三在沈阳传授他的文趟子拳;修剑痴的五行通背拳在大连开花结果,最后大连成了五行通背拳之城。
有一年,张学良为了赈灾募捐,在沈阳摆了一个比武擂台,比武大会由胡奉三先生任总裁判。
开始各路武林高手上台献艺,有的演练自家门派的拳术,有的操练十八般兵器,有的表演气功绝技等等。
最后压轴戏就是比武竞技,各路高手登台比试。
什么北派少林、南派洪拳、形意八卦、太极劈挂等等门派高手各有胜负。
当时台下有几位日本空手道高手,他们很瞧不起中国武术,想上台和中国武术较量一番。
他们就和坐在台下的张学良商量了一下。
张学良认为交流武艺,没有国家种族之分,以武会友是练武人的宗旨,就同意了。
第一个日本武师徒有虚名,和中国的形意拳高手对打,接连挨拳,平时那股勇猛霸道的劲头荡然无存,最后被一腿踢下了擂台。
第二名武师比第一位稍好一些,谁知也是一瓶不满,半瓶水晃的角色。
他见拳脚不是中国武师的对手,抓住机会一把揪住中国武师的双臂,想用柔道中的摔法取胜,谁知这位中国武师擒拿功夫很是了得,最后把这位日本武师按在地上动弹不得结束了比赛。
这可把台下他们的师傅气坏了。
他们的师傅叫小川门东,是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土肥原的武术老师,很有功夫。
他来中国多年,学习过多种中国拳术,结合自己的空手道,实战很是厉害。
他走上台来,气愤又带着傲慢的态度对着主席台说:“我要和裁判长胡奉三先生比试。
” 当时张学良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按照规矩胡奉三是裁判长,是不能参加比武的。
但毕竟日本人发出了挑战,胡奉三如果拒绝,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名誉,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尊严。
张学良看了看胡奉三,胡奉三站了起来,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上了擂台。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小川,只见此人长得得天独厚,身形高大魁梧,仿佛金刚罗汉一般。
小川看了胡奉三一眼,心中也是暗暗吃惊,胡奉三浑身散发着一股浩然正气,威风凛凛,让他觉得浑身不自在。
俩人一交手,小川才知道胡奉三果然名不虚传。
双拳如重锤,特别是他的鸳鸯腿,环环相扣,连连发出。
把小川踢得昏头转向,本来相当自信的小川,一身功夫施展不出来,像个拳靶似的东躲西藏,摇摇晃晃。
小川只顾躲避戳脚腿法,早就忘记了胡奉三的双拳功夫。
戳脚讲究手脚并用,胡奉三一脚踢中小川大腿的同时,紧跟着一记开石雷重拳打中了小川的前胸,巨大的冲击力拳到人倒,小川应声倒下。
围观的群众一片喝采声,张学良也高兴地站了起来为胡奉三鼓掌。
小川惭愧万分,爬起来朝胡奉三鞠了一躬道:“胡先生技艺高超,小川佩服,佩服。
”说完就带着二个徒弟溜走了。
胡奉三打败日本空手道高手的事迹传遍东三省,更让他坐实了东北武林第一高手的位置。
这件事后,日本关东军想以重金聘请胡奉三,去给日本天皇卫队传授武术,被胡先生严词拒绝了,充分体现了胡奉三的民族气节。
没过多久,修剑痴先生应邀去沈阳传授通背拳。
他和徒弟们也听说了沈阳有个胡奉三,前不久打败过日本空手道高手,是东北赫赫有名的高手。
因为旧社会各门派纷争强烈,一山不容二虎的思想很顽固。
部分徒弟不建议他去沈阳教拳,只有少数徒弟支持师傅。
修剑痴推脱不了对方的再三邀请,最后还是决定去沈阳教拳。
谁知道他的几个徒弟,为了增强师傅的影响力,瞒着修剑痴,登报宣传了师傅的沈阳之行,并且声明要会一会关东的武林同道,增进友谊。
胡奉三听到了这则消息,岂能容忍。
第二天就带着郝明久、杨青山两位好友来到了修剑痴下榻的群英旅社,要会一会这位“燕北大侠”。
胡奉三告诉修剑痴,自己是看到报纸上的宣传,所以今天来会会修先生。
修剑痴感到很惊讶,一再声称登报之事并非自己所为。
胡奉三已经骑虎难下,即然来了肯定要比试一下,否则无法向武林同道交待。
两人便动起手来。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俩人动手时,方知道对方的实力都非同一般。
修剑痴常年修练通背,两臂似钢鞭,出手如闪电,出拳啪啪作响,呼呼生风。
胡奉三也毫不示弱,拳脚并进,腿到拳出,以牙还牙,两人打得难分难解。
站在一旁观战的郝明久和杨青山感觉这样打下去,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两人互递了一个眼色,上前阻止了他俩的比武。
郝明久拦住了胡奉三,杨青山挡住了修剑痴。
郝明久打圆场说:“俩位都是当今武林名士,武艺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就这样两位大师的比试未见胜负,已平局收场。
事后,修剑痴严厉批评了他的徒弟,为了顾全大局,他决定去大连教拳。
没想到无意插柳柳成荫,后来五行通背拳在大连蓬勃发展,大连成了五行通背拳之城。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