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古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明清两代的天子居住的场所,可在故宫三大殿(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区域却不见一棵树。
故宫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外朝和内庭。
内廷是皇帝与其后宫生活的地方,而外朝则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核心建筑为故宫三大殿,皇帝在这里行使权力、举办盛典等等。
故宫为什么不种树,春秋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彰显空旷,体现威严肃穆。
故宫作为明清皇帝居住办公之地,时时刻刻要体现皇家威严,显示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因而故宫在设计时中轴线是没有树的,尤其是在故宫三大殿区域。
故宫平面图
大臣在朝拜、进宫之时,一般会从天安门进入,经过漫长的御道,进入太和门,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广场和屹立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树木出现,给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不断增加的精神压力,完美的体现了皇权的威严。
试想,大臣上朝时穿过御道,庄重的仪式在树影婆娑中举行,皇帝的威仪如何体现!
传统观念,五行相克
古人历来有风水之说,因而故宫建筑除讲究对称美的同时,亦受到风水的影响。
东方属于东方甲乙木”,木为青(绿)色,所以故宫东面的文华宫绿琉瑞瓦;南方属于南方丙丁火”,火为红色,所以故宫南面午门彩画用红色;西方属于西方庚辛金”,所以故宫内河的水称为内金水河;北方属于北方壬癸水”,所以紫禁城最北端的大殿,钦安殿的北面正中的石栏板,用水纹雕饰(其他栏板为穿花龙雌饰)。
多角曲折的大殿
而故宫三大殿位于中央,属于中央戊己土”,但是故宫中若用土,雨天势必泥泞不堪。
因此设三大殿时,把三台平面做成多角曲折,呈土”字形的几何形状,以此来象征五行中的中央土”。
树属于木,三大殿属土,木克土,所以三大殿是一棵树都没有的。
心理因素,测字之说
还有传言说,与测字之术有关,故宫是一个合围的口”字,若种上树,就会变成困”字。
皇帝是在天子,以龙来作为象征,真龙天子怎么能被困,因而种树不可行。
为了安全,防止刺客
故宫作为皇帝办公生活的地方,安全第一。
若有刺客,隐蔽在树木之中,在皇室中人或者重臣经过时进行刺杀,安全风险太大。
防火防雷,保护故宫
故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大火,明成祖朱棣刚建完故宫的第二年,故宫三大殿就曾发生火灾。
故宫若种植大树,万一失火或遇到雷暴天气,大树是很好的易燃物。
防蚊虫
蚊虫喜欢阴凉的环境,故宫若种植大树,极易吸引蚊虫,会影响到入住故宫的舒适性。
去故宫游玩时,心细的人会发现宫内有这么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院内并没有种植任何的树木。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维护宫殿至高无上的尊严,有了树会给人小家小院的感觉,与故宫三大殿的气质不相符合。
其实,这个理由并不充分,顶多算是个人猜测。
而关于三大殿院内不种树的原因,传得比较多的说法有两个。
第一个说法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以免有贼人藏于树间而不利于皇帝安全。
这个说法与清朝时期一次农民起义有很大关系。
据史料记载,1813年,北京宛平宋家庄也就是今天的大兴区宋家庄人林清率领起义军冲向东、西华门。
其中东路的起义军受阻失利,西路的起义军攻入西华门,杀到隆宗门。
这个时候,隆宗门的门已经关闭,起义军赶紧想别的办法。
这时他们看到宫墙两侧的树非常高大,利于攀爬和遮蔽,于是爬上大树,翻过宫墙,火攻隆宗门……有鉴于此,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三大殿院内不植树木。
这一说法貌似很合情合理,其实也不一定正确,因为故宫养心殿、御花园中就有非常高大的树木如古柏等。
第二个说法比较文艺,说是之所以不种树,是为了烘托皇室威严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在整个宫殿群中的地位至高无上,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于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
为了使这三大宫殿更显威严和皇家气派,在修建时便采取了很多独特的建筑工艺和手法,其中一个手法就是不种树木。
不仅三大殿不种树木,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也都不种树木(现今端门前后的树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才种下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众大臣在去朝拜皇帝时,自进入天安门,走在冰冷、威严、空旷的御道上,感受到高伟建筑带给自己的巨大压力,待走进太和门看到宽阔、空旷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众大臣的这种精神压力便会达到顶点,继而更加臣服于皇帝。
而如果宫殿庭院内绿树成荫,则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这会让众大臣对皇家的仰视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破坏皇家所塑造的这种威严感。
这一说法不无道理,空旷的殿院、冰冷的御道,的确会给人带来森严之感,让人徒生压力。
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真正的原因。
关于故宫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植树木,或许会有更加合理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思考。
比如这6种树,不仅有观赏价值,寓意美好,而且还能有食用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种在院子或者家门口,让你家风水、财运都旺! 1. 枣树:早生贵子,福气满满 可能小时候家周围的枣树比较多,所以偏爱它,每年秋天的时候,红红的枣挂满枝头,香甜可口,满足全家人的味蕾。
如果收获过多,还可以晒干,泡红枣茶,也是极好的。
枣树在咱们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寓意,尤其是在风水上,枣树被视为“早生贵子”的象征。
它的“枣”与“早”同音,种在院子里,期盼着好运的到来,希望好事早早降临。
对于风水而言,枣树还能起到镇宅保平安的作用,能为家里带来福气又能保家宅安稳,这样的树,还有啥挑剔的呢? 2. 石榴树:多子多福,红红火火 有句俗语说“宅中生石榴,富贵自然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借助石榴能带来财富和好运。
而且石榴多籽,代表着“多子多福”,寓意着家族的子孙后代人丁旺,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石榴树会在夏天开出红红火火的花,秋冬季收获果实,咬一口,甜甜蜜蜜,营养丰富,像是把好运和幸福吃进了肚子。
而且石榴还能带来经济价值呢。
在风水方面,石榴树不仅是代表多子多福,它还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如果你想家里财运滚滚来,种石榴树吧,就像给家门口挂了一个个“福气果”,红红火火,旺家旺运。
3. 柿子树: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柿子树的名字很有意思,柿子与“事”同音,谐音“事事如意”。
谁不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都顺顺利利、心想事成呢?如果把柿子树种在家门口,秋天柿子成熟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那里,不仅好看,而且能给家里带来一种喜庆的气氛。
柿子树的风水作用可不止这些,它还能化解煞气,保家宅平安。
家里有时会有一些不太顺心的事,但柿子树作为“风水树”,就像一位守护神,守护着你和家人的生活,让你感受到平安的气场。
而且,柿子成熟时,摘下来储存起来冬天吃,或者做成柿子饼、柿子酒,带来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内心的满足。
4. 桃树:驱邪避灾,健康长寿 你们小时候玩过“桃木剑”吗?邻居家哑巴哥哥手很巧,每年农历二月二根据风俗习惯,都会给弟弟做一把“桃木剑”,白天拿着玩,晚上压在枕头底下辟邪。
桃树自古以来就是“镇宅树”,老祖宗认为桃木能驱邪避灾,还能保家宅安宁,堪称“守护神”。
桃树在风水上被认为能够吸引好运,它的存在就是一种护佑,让你的家人健康平安,生活愉快。
桃树的果实也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
桃子象征着长寿和健康,秋天时,桃子成熟,摘下来直接食用,榨汁,或者做成罐头,都能给家人带来幸福感。
5. 桂花树:富贵吉祥,香气四溢 桂花树,它的花朵虽小,但也掩盖不了香气扑鼻,而且在风水中,桂花的“桂”和“贵”同音,寓意着“富贵吉祥”。
每到秋天,桂花开放的时候,香飘十里。
桂花还被认为有招财纳福的作用。
桂花树四季常绿,每年桂花树开花的季节,散发出的香气让人心情愉快,生活也因此充满了更多的好运。
而且,桂花的花朵和叶子都是天然的香料,可以做成桂花糕、桂花茶,既能让家人享受到美味,又能带来财运! 6. 核桃树:智慧长寿,福寿双全 核桃的“核”与“和”同音,意味着“和和美美”。
如果你希望家人和睦,关系融洽,那么种上一棵核桃树准没错。
核桃树的树形高大、寿命长,象征着智慧和长寿。
对于家庭来说,核桃树不仅能保佑大家安康,果实还能补脑,让人们更有头脑,更智慧。
春天核桃开花的时候,核桃花也可以炒菜,很美味呢。
秋天,核桃熟了,敲开它的外壳,里面的果仁营养丰富,吃了还能养生,补脑。
还能做成核桃油、核桃酱呢。
这六种树,它们每一棵都带着不同的寓意,种在家门口,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为家人带来健康、财富和幸福。
如果你也想让家门口变得更美、更有福气,不妨试试这6种树,真的能让你的家门风水稳如泰山,财运旺到不行!
外家拳习肢体,以勇武著名,好攻击搏杀;内家拳习内功,以静制动,防人就是治人。
说到内家拳,相传武当张三丰以“阴阳化育揉球式”,作动静长生之功,依八卦、五行而定为十三势。
内而精、气、神,外而手、腿、身,比求其六合:内合心、力、气,外合手、足、膝。
物转星移,随着时代变迁,内家拳后来逐渐演变出太极、八卦、形意三派。
武林中人多认为,晚清王府太监董海川便是内家八卦拳的始祖。
其人艺惊武林,经历传奇,高徒辈出,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位晚清时节武林宗师级人物。
董海川一生,很少提及早年,自离家出走后,一生只回过两次故乡,因为他对过往的缄默不语,关于他早年间的历史一直笼罩在迷雾中,各种说法很多,演绎出的种种故事很有江湖传奇的味道。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嘉庆二年十月十三日出生在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
有种说法,他的双亲在他六岁时就死了,他是跟着十几岁的大哥相依为命,长大成人的。
哥哥二十来岁时成了家,嫂子初看很不错,贤惠持家,知冷知热。
哪知道,董家嫂子后来被当地恶霸武家三少爷看中了,一来二去地勾搭,竟然得了手。
有了奸情之后,董家嫂子再不是良妇,而是黑化成了潘金莲式的淫毒妇人,最后串通奸夫武三冤枉害死了董家哥哥。
当时的董明魁虽小,但已有相当的血性。
为了给哥哥报仇,他发誓要拜师学艺,有朝一日能效仿水浒武松,杀了那一对奸夫淫妇,为冤死的哥哥报仇。
董明魁习武的开蒙老师,传说有两个人。
一个是他嗜武成癖的堂兄董宪,一个是藏身在家乡破庙里的神秘乞丐。
不管师从谁人,自从董明魁开始习武,凭借天生有神力,他的武艺长进很快,几年后报了血海深仇,杀死武家十几口人,灭了武家的门,从此浪迹天涯。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平淡,没有武侠式的快意恩仇,却多了一些现实的残酷,世态炎凉。
明清时候有个怪诞现象,河北多出太监。
许多穷苦家庭,为了生计,往往会把孩子阉割后想方设法地朝宫中送。
董家因为穷困,也是这种想法,就这样,董明魁小小年纪就被阉割了。
然而,董家的运气并不好,董明魁被阉割后,一连几年,也没能进宫当太监。
董明魁不像乡间的其他孩子,一来他双臂过膝,骨骼奇好;二来他性情豪迈。
阉割一事,他不仅怨恨父母,而且视之为奇耻大辱。
没能顺利入宫当太监,在他而言,反倒是一件好事,从此他以武明志,苦练功夫,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间少侠,拳打不公,脚踢不平。
明清习武者有名山问道的风尚,少林、武当、峨眉、五台、九华,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董明魁不仅是习武之人,更是报仇雪恨的杀人者,或者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少侠,所以,漫游四方,上山访师,是他命中注定的江湖路。
董明魁云游四海,首先登上的是峨眉山。
在峨眉山,董明魁得高人指点,学得了相传是明嘉靖年间碧云、静云两法师传下来的八盘掌掌法。
自峨眉山下来后,董明魁又转道登上了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盘山道人见董明魁乃武学奇才,倾囊相授平生武功绝学。
盘山道人的武学,以转掌为体,以拳械为用,有击闪制胜之法,有练神导气之功。
八载春秋,董明魁功成,并锤炼出一套八卦掌。
告别盘山道长,从九华山上下来,董明魁改名叫董海川,时而侠盗高飞,时而替天行道。
有江湖传言,董海川途径苏州时,曾一掌劈死强抢民女的苏州知府。
闯下大祸,再次成为清廷钦犯之后,董海川为躲避官府追捕,一路向北亡命。
不料在灞州,董海川不改江湖侠义豪情,又当街击伤了以强凌弱的地方恶霸。
这一次,因为轻信他人,遭小人告密,董海川酒后在一家客栈遭官府逮捕。
但官府的手铐脚镣根本困不住董海川,当天夜里,他便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奔逃出去。
有一种说法流传极广,董海川屡遭官府追捕,恨透黑暗腐败的清廷。
在河南,他秘密加入了与太平军一道反清的捻军。
捻军首领得知董海川武功高强,且有幼年遭阉的屈辱经历,很想他能回到京城,混成太监身份,然后潜入紫禁城,寻机刺杀清廷皇帝。
董海川的武林宗师之路,此一段最为传奇,亦最具大侠味道。
当时以及后世,多数人不相信董海川早年即遭阉割,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董海川乃是挥刀自宫的。
一代大侠,何以要挥刀自宫呢? 这里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董海川再传弟子李子鸣的记述,董是接受太平天国洪秀全谋刺清廷咸丰皇帝的任务,自阉入宫。
李子鸣说:“关于董先师的历史奥秘,第二代梁振圃、刘凤春、司元功三位都是这个说法,第三代年龄大的马贵、居庆元、李永庆、曾省三、韩福顺等人也是这个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八卦掌第三代、史计栋弟子福源上人讲出的,后来被卞人杰记在《国技概论》中。
福源上人的原话是:“盖董氏本剧盗,积案过深,循迹空门,变名曰海川,非其原名也。
既不遵三戒,故态重萌,有司震怒,逻辑甚急,董惶骇无计,无已自废为宦者云。
” 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次子孙存周也有类似的看法。
他说,董海川曾潜入紫禁城盗取宝物,几次得手之后被大内侍卫总教习击败,为了表示忏悔,同时也是自惩明志,董海川自宫为太监。
第三种说法有点“东方不败”的味道。
据精通八卦、螳螂、八极的刘云樵讲,八卦掌走圈要夹裆,对肾囊的摩擦刺激甚多;加上八卦掌的内修由炼精入手,年轻人肾火旺则忍耐不住。
刘云樵,董当年可能也有欲火难耐的苦恼,为了修炼功夫,终于痛下决心而自宫。
哪种说法是真相呢? 不得而知。
董海川进京之后,到底入没入过宫,也是一桩谜案。
有的说他入过宫,但遭到了总管太监的猜忌,最后被发落到总管内务府大臣肃亲王那里。
另一种说法,董海川入京之后,在几个王府间辗转,最后在肃亲王府落了脚。
董海川在肃亲王府落下脚的时候,太平军、捻军已遭到剿杀,众多义士的鲜血已经付诸东流。
此时的董海川,无论内心藏着怎样的秘密,事实上他都成了一位大隐隐于王府的江湖高人。
董海川在肃王府突然名声大噪,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一个偶然的场合,董海川与太极宗师杨露禅在王府中上演了一场经典的对决。
据传,董海川还在肃王府当杂役太监时,有一天,太极宗师杨露禅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在了园网之上。
是时,董海川手托茶盘正巧由此经过,见拳师遇险,他立即飞身上网救下了拳师。
杨露禅见此人功法精奇,提出比武切磋。
肃亲王见府中隐有高人,亦要董海川登场,与杨露禅一较高下。
这一场比武,两雄对峙,大战几百回合,最后也没有分出胜负。
但也有人说,董海川终究技高一筹,此战杨露禅略处下风;还有人说,董海川占据上风,乃是因为他有高绝的轻功,如果一招一式地对决,也许杨露禅还略胜一筹。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还有人说,两位高人当时根本没有直接过招,而是各显了神通。
董海川轻功了得,他飞身跃起,抓住了半空中的一只麻雀,杨露禅的内功也绝,他托起董海川抓住的麻雀,那麻雀竟然不能飞走。
见此情景,众人皆惊。
这时,两位高人相视一笑,从此成为江湖知己。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董海川的功夫到底有多高? 晚清民国,每说到武林高人,一般都有跟洋人大力士比武的桥段,但董海川身上没有,关于他的功夫,流传下来多是些让人惊叹的细节小处。
旗人全凯亭在肃王府当差时,曾在窗外窥伺,董海川察觉后,报以纸弹。
全凯亭一只眼被纸团击中后,先是感到剧痛,片刻之后再看,眼睛竟然已经青紫。
全凯亭后来不服,提刀从身后欲砍董海川脖颈,哪知道,刀刚落下,董海川已闪到全凯亭身后,一指点去,全凯亭手中的刀顿时掉在地上。
又有一次,董海川秋凉小憩,徒弟轻手轻脚地过来给他加盖薄被,董海川以为有人谋害,结果徒弟刚进身,董海川一个飞闪,已端坐在不远处的一张椅子上。
董海川有一徒弟,善打弹子,百发百中。
董海川说,我拿弹子打空中小燕,你拿弹子打我,看谁行。
徒弟听罢,抢先一步,发出一弹,但董海川腾挪极快,徒弟飞出的弹子,竟连一发也不能击中。
反观董海川,一边腾挪,一边飞出弹子,空中小燕,一个不剩,全被击落下来。
说到轻功,董海川好与徒弟夜间“捉迷藏”,徒弟从来摸不着他,找寻许久,点灯一看,董海川已钩住房脊,挂在半空之中。
用兵器,董海川好用鸡爪阴阳锐。
有一次,几十个歹徒围攻过来,董海川用鸡爪阴阳锐,一次就击杀二十几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讲内功,董海川有一幕甚为经典,他能用一根头发提起一桶水来。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拳术之道,练要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
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致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董海川是孙禄堂老师,即达到了这步境地。
说到弟子门徒,董海川在肃王府展露绝学,名噪一时后,肃亲王给以七品执守侍的首领太监,着其在府中代替沙回回为护院总管。
在肃王府效力多年后,董海川征得肃亲王同意,在京城另辟住处,教授门徒,研修八卦掌武功秘籍。
肃王特赐匾,“大清第一人”。
在董海川的一众弟子中,最有名的有尹福、程廷华等人,与此同时,流传下来的八卦掌门派也随他们的姓氏而分为尹派、程派等。
尹福是董海川出了肃王府后所收的得意大弟子,他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少时在北京靠售卖油条烧饼为生。
他自幼极其喜爱武术,二十岁时带艺投师到董海川门下,将八卦掌发扬光大。
尹福面貌清秀文静,性格温和,当时人称“瘦尹”,艺成后一度以护院武师为业,后来经人举荐,供职宫中,成为光绪皇帝的武学帝师,深得尊敬与信任。
因尹福在拜师前习的是“弹腿”等腿法,因此由他教授流传下来的“尹派八卦掌”比之其他派别,多了一些腿法上的变化。
“程派八卦掌”的传承者程廷华不仅是董海川的高徒,而且还是晚清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程廷华生于道光二十八年,自幼入京学徒,艺成后于北京崇文门外四条火神庙开了一间眼睛铺,江湖人称“眼睛程”。
二十八岁时,程廷华投身拜在董海川门下,后深得其转掌精髓,且功力深厚。
此外,程廷华还是一位武德甚佳的侠者。
有一日,程廷华由前门返回家的途中,行至芦草园胡同内正走时,忽听背后有急促的脚步声,他急忙回头,只见一个陌生人手持钢刀自上而下猛地劈头砍来。
程廷华缩身闪转,同时一记“卧牛腿”,将那人踢出丈余。
胜负已分,程廷华没有赶尽杀绝,他回身掸掸长衫说,朋友,回家练几年,再来吧。
此事传开后,程廷华名声大振。
此后,对于上门较技的武人,他总是三招两式便能取胜,且不伤对手分毫,为其在人前留足面子。
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期间,程廷华拒绝为慈禧保镖,后因解救遭到德兵迫害的少女,出手连杀十数人而遭到德兵报复,最终命丧洋人乱枪之下,终年五十二岁。
晚年,董海川被弟子“贼腿”史六史计栋迎养在家,一过就是二十年。
光绪八年冬日,晚饭过后,董海川在众弟子的簇拥下去戏楼看京戏——三岔口。
中场休息时,戏院里众声嘈杂,人们四处走动,董海川端坐在包厢内,正欲端起茶杯喝茶,忽然“嗖”地一声,一道白光直向董海川袭来。
说时迟那时快,众弟子还没反应过来,董海川已消失不见,而飞刀已插入正座之后的柱子上。
弟子惊愕之下,连呼师父。
这时,董海川纵身从柱上拔下飞刀,对弟子说,江湖险恶,成名遭人妒忌,可见习武者要勤操不懈才能立足。
散场后,董海川站起来,忽然感到头晕,复又跌坐下去,头上直冒冷汗。
史六见状,连忙与众师兄弟一道护送师父回家。
回家之后,大限将至的董海川,举止颇为奇异。
他先说口渴想喝鸡子汤。
史六听到立即让家中厨子杀鸡煲汤。
然而,当鸡子汤煲好端来后,董海川只饮一口,便闭上了双眼。
史六心中担忧,想叫徒弟韩福顺去请郎中,董海川听到动静,阻止说,无妨大事,我累了,想休息。
众弟子不放心,皆不肯离去,史六便请他们在客厅中休息,自己服侍师父宽衣睡下。
那一夜,董海川竟几次惊醒弹坐而起。
史六为师父擦汗,进茶,悉心安抚,董海川的心神这才安然一些。
天亮之后,众弟子都来房中请安探望,董海川坐起来,吩咐把练功束腰的布带拿来,让众弟子把自己腰束紧。
可是,无论众人怎样来也感到束不紧,董海川让两边各站五人,拼命用力拉拽,董海川却屹坐不移。
就在这时,董海川忽然大喊一声:“嗨!” 功带应声而断,董海川叹了一口气:“吾内功尽矣。
” 叹完这一句,董海川默默躺下,不一会儿复又坐起来,点名要弟子梁振莆给他端茶。
梁振莆将茶端来,董海川手触茶杯,茶杯竟破碎,一连三次,都是如此。
后来,史六又端来一杯茶,这一次,茶杯没破碎,董海川终于喝上了一口茶。
喝完人生中的最后一口茶,董海川右手把茶杯递来,史六上去接,犹如碰上铁棒,被董海川右手一送,踉跄跌出数尺之外。
这一推送之后,董海川往后一仰倒在床上,众弟子感到不妙,赶紧围上来,只见董海川喉际微微一动,骤然间就凝住了,眼睛跟着闭上,再无气息。
一代大侠,内功耗尽,年过八十而仙逝。
众弟子为师父立碑,碑文概述了八卦掌宗师奇雄的一生——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
少任豪侠,不治生产。
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
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
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
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
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
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豪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
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
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
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
及至弥留之际,从人启其手足,诚如铁汉。
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
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
因茔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
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